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从 儿童是否有能力做哲学 转变为 儿童应该如何做哲学 。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全书以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这三个主题为结构,分享了如何选取适当的素材、如何设计问题等教学环节,从而撬动孩子们潜在的哲学思维,展现出作者对儿童哲学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 本书的撰写尤其注重儿童性与本土化。
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神学家保罗 蒂利希的代表作。 秉持将神学启示与哲学分析相结合的思想,面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焦虑与恐惧,作者在本书中以 勇气 为切入点,区分了三种焦虑,即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信仰和存在的勇气。这种将神学和哲学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观点使得本书成为少有的持续畅销的学术著作,被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 世纪之书 。 本书译者在参考大量资料进行精准翻译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万余字译者序,对本书涉及的基本内容、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明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当下的空虚与无意义。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师道的真谛是爱学生 以为国育才为灵魂 以正面鼓励为主体 以智慧点拨为精髓 本书是文集,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车铭洲教授和他的部分学生,编者李连江是车铭洲教授的学生。 车铭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国哲学专家,也是我国富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退休前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本书有他的两篇文章。《郑昕教授指导毕业论文的 要妙 》讲述了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康德哲学专家郑昕教授的教育哲学;《走一条路 做一件事》回顾了他在南开大学治学执教五十年的经历,总结了他自强不息的治学经验,阐发了他以为国育才为灵魂、以正面鼓励为主体、以智慧点拨为精髓的教育思想。 本书的其他作者是车铭洲教授的学生,在不同的事业领域各有所成。车铭洲教授的学生工作岗位不同,但都极大得益于他的热诚鼓励、睿智指导与具体建
《教育哲学》主要是为教育系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哲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教育实践所必需的教育价值进行辩护,对教育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论进行阐明。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对教育科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即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予理论上的阐明;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际中的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作出回答。 教育哲学不可能逻辑化,但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逻辑。其选取的逻辑不同,相关的理论体系也就不同。起点的选取实际上是十分艰难的工作,所以确实感到是一种尝试。这一尝试是体现于全书的一个基本线索。
教育哲学是以哲学之眼透视教育,以哲学的方法为教育命题进行价值辩护的学科。 《教育哲学》在概述教育哲学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教育哲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人性论与教育、知识论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道德哲学与教育、社会哲学与教育。为拓展教育哲学的视野,还概略介绍了当代西方*教育思潮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理念。 作为教材,《教育哲学》主题集中,结构清晰;作为学术著作,本书观点新颖,具有时代性。它既适合作为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哲学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适合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教育哲学素养的读本。本书由冯建军等著。
本书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于1957年首次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作者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此书成为教育哲学的入门书,简单指出哲学与教育理论之间显著的联系;另一个是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哲学思想的简介。因此,本书不仅谈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论述了教育哲学的某些基本方法,其中重点对许多教育概念、术语及有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文献学意义上的解释。
20世纪是中国教育学科艰难创生、曲折发展的世纪。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中国教育学科逐渐地从译介走向编著,从移植走向创生,从草创走向发展。教育学者们百年来以执着的精神、笃实的态度、质朴的思维,成就了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史的世纪篇章。站在21世纪的门槛里,隔着时间的距离,回眸这段历程,不仅能窥视中国教育学科所沐浴的阳光,更能体味到她所历经的风雨。 这是一本解放前老一辈学者写的、为数不多的当年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撰写的教育哲学著作。 这本《教育哲学》所包含的两部分内容,都是张栗原授课的讲义,“对于各派学说都竭力简明地介绍,公允审慎地批判,以期初学者易得正确的理解”。前编的六章依次为:引论、教育学的诸问题、哲学的诸体系、唯物论的教育哲学、观念论的教育哲学和唯用论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将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问题的探讨置于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多角度进行广泛的审视和思考。本书为丛书之一,对教师教育哲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当代教育的精神状况;教育智慧探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智慧;教师与教育智慧等。
作者运用前提反思这一哲学的根本方法论,反观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的基本观点,形成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合理性的基本命题,阐述了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这一学习化社会教育本质的新概念和师生主体间性的新观点以及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生成论这一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思想、概念、命题、结构和体系,并使自己多年来关于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纳入到这个基本思想、概念、命题、结构和体系之中。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历史”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民主的社会和政治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法兰克福学派的解放学说、教学自身逻辑的寻求、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论及其批判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阿普尔是美国当代批判教育研究的重要人物,近年来,他的著作被陆续译介到中国,受到教育界人士愈来愈多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徐冰鸥所著的《意识形态解蔽与教育批判--阿普尔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基于对阿普尔思想文本的研读,在梳理阿普尔个人及学术历程的基础上,从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及其遮蔽入手,论证了阿普尔教育批判的逻辑起点、具体路径,论述了阿普尔参与教育现实生活的实践指向,阐明了其意识形态解蔽与教育批判的终目的。全书对阿普尔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解读,力图为读者打开了解和理解阿普尔教育哲学思想的窗口。本书适于教育研究者及教育理论专业的研究生阅读。
《存在的勇气》是美国当代 哲学家、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代表作。 秉持将神学启示与哲学分析相结合的思想,面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焦虑与恐惧,作者在本书中以“勇气”为切入点,区分了三种焦虑,即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 信仰和存在的勇气。这种将神学和哲学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观点使得本书成为少有的持续畅销的学术著作,被美国 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世纪之书”。 本书译者钱雪松在参考大量资料进行精准翻译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万余字译者序,对本书涉及的基本内容、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 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明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 ,如何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当下的空虚与无意义。
本书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为背景,针对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现实问题,对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阈,认真解读杜威原典精神,深入分析问题实质,深刻反思历史影响,客观评介研究对象,旨在阐发杜威教育哲学的真意、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这一研究精神贯穿始终,并得到比较好的实现。这本论著具有较强可读性,文字清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充实,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宗旨,为我国教育哲学学术领域增添了份果实。
本书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并资助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为高等教育的教材,本书力图在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这近两百年间,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上先后出现的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学说、思想和理论,借此梳理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以便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提供基本的背景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正如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和实践的发展一样,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总体上可以说,在西方,尽管高等教育的实践有着漫长的过去,而对高等教育的哲学探索却只有短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