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2CZX034)的*终结项成果。?全书从“生活政治”角度对以《礼记》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礼乐精神进行了研究,提出儒家的礼乐制度既具有生活文明的意义,也具有政治文明的意义,并对涉及衣冠、饮食、居住、车舆、乐舞等礼乐制度进行考察,指出从儒家的日常礼乐制度中可以发现政治观念、政治价值的落实,而日用常行的礼乐安排也体现了以“差异性”为核心的儒家治理观念。?总体上说,书稿从整体上对《礼记》进行了政治哲学维度的研究,并在现代性立场上对“差异性”主导的儒家政治哲学提出了反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现实意义。
本书共6卷,大致按年代顺序编辑而成。但出于各卷篇幅方面的考试,有时也打破了这种顺序。 第1卷收入两部论著:《威拉德·范·奥曼·蒯因自传》和《数理逻辑》 第2卷收入两部论著:《逻辑方法》和《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 第3卷收入两部论著:《集合论及其逻辑》和《逻辑哲学》 第4卷收入三部论著:《从逻辑的观点看》、《指称之根》以及《语词和对象》
本书主要探究的是意义构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即连接心理空间的种种映现。本书指出,语言和思维组织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认知运作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书中关注的认知运作包括跨空间映现、可及和扩散原则、通过视角和焦点转换而进行的空间追踪、匹配、结构投射和概念整合等。同时,本书认为,语言并非是对这些运作的编码,而是在语境的作用下提供极少的线索和提示来唤起这些认知构建。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适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中推出学术精品,集中展示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纳入《光明学术文库》出版规划体系。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从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中,遴选部分书稿给予全额资助,以“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 组织出版《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扶持学术精品,推进学术创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重要探索。《文丛》将坚持学术标准,倡导学术规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断推出浙江学术的成果。
本书共6卷,大致按年代顺序编辑而成。但出于各卷篇幅方面的考试,有时也打破了这种顺序。第1卷收入两部论著:《威拉德·范·奥曼·蒯因自传》和《数理逻辑》第2卷收入两部论著:《逻辑方法》和《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第3卷收入两部论著:《集合论及其逻辑》和《逻辑哲学》第4卷收入三部论著:《从逻辑的观点看》、《指称之根》以及《语词和对象》第5卷收入两部论著:《悖论的方式及其他论文》和《信念之网》第6卷收入四部论著:《理论和事物》、《一些离奇的想法一部不连贯的哲学辞典》、《真之追求》、《从刺激到科学》 以上6卷收入了蒯因的绝大部分逻辑论著和哲学论著,只有少数论著未收入。
本书主要探究的是意义构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即连接心理空间的种种映现。本书指出,语言和思维组织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认知运作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书中关注的认知运作包括跨空间映现、可及和扩散原则、通过视角和焦点转换而进行的空间追踪、匹配、结构投射和概念整合等。同时,本书认为,语言并非是对这些运作的编码,而是在语境的作用下提供极少的线索和提示来唤起这些认知构建。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适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从哲学语言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的或导向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脉络和由于语言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哲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其中论证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是哲学的原点,哲学语言的特性,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及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性等问题。 本书以语言作为把握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途径”。提出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的导向论”。通过对这一问题尝试性的探讨,拓展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为哲学思维的运行、发展以及不同类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本书共6卷,大致按年代顺序编辑而成。但出于各卷篇幅方面的考试,有时也打破了这种顺序。
在整个20世纪,语言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时髦,但仅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些争议问题才开始获得高水平的解答。《当代语言哲学导论》是对语言哲学中的主要争议和理论的一个导引,特别专注于各种语言机制。具体阐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唐奈兰关于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和克里普克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概述了几种意义理论,如观念论、命题论、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证实论,心理学理论等,探讨了语用学和言语行为、语义的语用学、隐涵关系等,并考察了有关隐喻的四种理论。
在拉里·希克曼等所著的《实用主义语言与政治哲学》中,利科的论文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探讨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如何产生意义以及隐喻的象征性环节。通过分析想象在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看作”、整合图示性维度及作为“悬置”的作用,他主张想象不仅为分裂指称的特有“悬置”提供具体维度,而且为日常指称的断裂与再描写的可能性作出了贡献。与之相应,情感不但在否定隐喻认知意义的理论中发挥作用,而且还是隐喻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本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在拉康思想的语境中去阐释拉康,从而具体解释拉康如何将语言学引入精神分析中的每一个问题,如无意识,需要、要求和欲望,想象、象征和实在,以及自我、主体和他者等等,从而创造性地重新解释了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中推出学术精品,集中展示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纳入《光明学术文库》出版规划体系。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从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中,遴选部分书稿给予全额资助,以“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组织出版《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扶持学术精品,推进学术创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重要探索。《文丛》将坚持学术标准,倡导学术规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断推出浙江学术的成果。
意义与指称问题是分析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一个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它是哲学领域中其他问题和讨论的概念基础。长期以来,在意义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都把指称解释为语言与世界中对象的关系,并据此而把意义与世界联系起来。传统观念在理论上造成一系列困难,不能解释虚构对象的名字等诸多语言现象。本书针对过去流行理论的困难而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它力图重新解释指称概念,并由此而解释意义对指称的直接决定作用。在此方案之下,意义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直接的概念关系,而是一种发生学的关系。这个分析的结果同时修改了弗雷格关于意义与指称关系的理论,从而确定了意义所具有的自主的性质。本书从对当代语言哲学的主流观念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对于指称问题、指称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分析性概念的性质问题、意义本身的性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