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昌达编著的《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指明,儒道佛三家学问属于心性之学。心性,即“明心见性”、“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等说法中的心性,这是指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心态。心性之学,是一门阐述关于心性之道理的学问,这道理包括何者为心性和如何保持并运用心性等一些内容。本书认为,人们只有认识、保持并运用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提升自我的品质和构建和谐的社会。
这是一部研究胡适《说儒》创作缘起、意旨及其所引发的儒学问题论争的专著,列入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中。《说儒》是胡适较长的一篇文章,近五万字,发表于抗日战争前夕。《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试图重新将《说儒》放置在近现代的政治现实和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考察,从日记、书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并进行再评估,探究胡适对儒学认识的变化轨迹,解释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酝酿到爆发过程中所持立场与其思想根源的关系。
现代古典学的以西解中之方法,究竟是否有效?以西解中的意思是:现代古典学的基本特征是用西方的概念、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而本书质疑的是:这种方法是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否达到现代古典学的目的?本书通过论证,认为现代古典学的以西解中之法完全无效,甚至南辕北辙(即负效)
《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批判了近几十年间一些西方哲学家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学的观点,把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实现了规则与美德统一的独特伦理学类型。笔者期望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儒家伦理进行重新解读,以促进中外伦理学的比较与交流。同时,《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还关注了在同一伦理学体系中实现规则与美德的统一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德与规则统一的重要性,从而也为当代西方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主流思想,必然在文明对话的新时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本书标示着编者复兴儒学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理想的初步实践。希望在21世纪文明对话新时代中,深入发掘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上推陈出新,开创新局。
本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思想、学科。部分是“思想”,主要内容为近代经学研究的学者,在历史大转变中,对经学的态度的转变。第二部分是“学科”,主要分几个点:一是古文经学的历史化,二是从今文经学到古史辨派,三是宋学的哲学化,四是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学科进行反思。由此整理出一条经学现代迁变的线索,并证明:现代以来的学术分科方式,无法真正囊括传统经学的精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经学研究中,去全面探讨传统经学的精神。
《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本书以记录商朝故事的《尚书?商书》为基本素材,带您一起返回商朝。这里,我们将观摩次大革命的风云澎湃,辨析名臣伊尹与商王的关系,了解大商屡屡迁都的秘密,目睹商贵族试图挽救江山社稷的政变密谋……威名赫赫的武丁大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伐灭黎邦的究竟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商纣王为什么不反击近在天子之都掖下的周军?微子是真的想出逃吗?本书将为您一一破译。
《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本书作者对之作精心注译和今译,使之判然明畅,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研究者亦有参考价值。
清代二百六十余年的学术界,特别是干嘉学者,都围绕着“许郑之学”努力用功。凡是探讨文字的,便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依据;研究经学的’便奉郑玄的羣经注说为宗主。有的学者,甚至将毕生的心思才力,投入一部书的深入钻研。当时朴实治学的精神,形成了风气,各效所能,写出了不少专著,留下了丰富成果,给予后来研究古代文字和整理文献遗产的人们以莫大的方便。这种成绩,应该在中国学术史上大书特书而不容湮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