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考察了先秦道家的天命鬼神思想,针对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先秦道家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观点,用大量的具体论据进行了批驳,认为道家相信上帝,也相信天命,道家所言天、命依然具有神性义。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也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但对鬼神的表现出一种思想。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与天命鬼神相关的迷信行为,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批评和揭露。《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由张海英编著。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重要代表,也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思想言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鲜明特征。《曾国藩与道家思想》在从政、治军、处世、为文和养生五个方面,彰显曾国藩以道补儒的努力,揭示道家思想在曾国藩思想中的地位,分析曾国藩接受和践行道家思想对近代经世思潮形成的价值,发掘以道补儒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意义。
《先秦诸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黄帝四经》的作者、《管子》四篇的作者、《吕氏春秋》的作者等对《老子》文本的注解、注解《老子》所使用的《老子》版本、注解《老子》所表达的老学思想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同时,兼及先秦儒家、名家、墨家以及商鞅思想中的老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版本的复杂性,《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书解读了《道经》的主要内容:“恒道”总论(本体论),大道“谷神”论(灵魂论),大道“上善”论(灵魂论),大道“一”论(宇宙论),“玄德”论(造物论),总结了道性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说老子哲学体系是一棵智慧树,那么《道经》就是这棵智慧树的根本。
傅凤英的这本《理学与道家道教》主要从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和道家、道教的学术关系在一些节点上做些梳理,重在探讨在几个重要的理论焦点上,二者的思想观点和处理问题的理论方法。比如,在本原论上对于“道”、“理”、“太极”的阐释以及对其关系的处理;在气化论上道家的道气论与理学的理气论之间的关联;在天人观上二者对天人合一关系问题的处理;在心性修养论方面二者的异同。
《先秦诸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黄帝四经》的作者、《管子》四篇的作者、《吕氏春秋》的作者等对《老子》文本的注解、注解《老子》所使用的《老子》版本、注解《老子》所表达的老学思想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同时,兼及先秦儒家、名家、墨家以及商鞅思想中的老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版本的复杂性,《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作者公木先生,诗人、学者,生前为吉林教授。邵汉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主编。两位对道家部有较深的研究,造诣颇深。本书对道家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研究了道家的政治哲学、自然哲学、认识哲学、人生哲学、道德哲学、养生哲学、艺术哲学以及杨朱的为我哲学,阐微析疑,见解深刻、成熟,新意盎然。本书1996年12月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反响。哲学家张岱年在该书序中说:“这是一本颇具新意和理论深度的全面论述道家学说的新著。”
中华道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及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而后历经以孔、孟、荀、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的丰富与完善,并吸收融合儒、道、佛、名、法、墨等各家各派以及西学的思想,发展蔚为大观。道统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儒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深入探讨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及现代社会的关系,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联合,于2016年10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道统思想
本书采用的《道德经》原文是现代通行的版本,原文的注释和译文也大量借鉴《道德经》的现代研究成果,力图达到准确、易读。对于王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本书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导引图谱,上起西汉下迄晚清,既有近世新出考古资料,更有大量传世珍本文献。对每组导引图谱,《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先以简介形式介绍其来龙去脉,再依次列出图像及文字。简介部分是在充分吸纳其他学者及本人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期能帮助读者对某些来源扑朔迷离的导引功法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列图像文字,《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在尽量尊重原始文献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疏漏、错乱等问题,在参考多种版本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校正、补充等工作,力避以讹传讹。因此,部分图下的文字与图中文字并不接近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