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作者花了约六年时间,搜集、梳理了大量藏、汉文资料,经再三修改才最后定稿。全书以考察吐蕃时期宁玛派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心内容,对吐蕃社会及其文化、佛教传人吐蕃、苯波教与佛教之间以及佛教诸派之间的矛盾斗争等重要问题也作了概要性介绍。这是藏传佛教研究中近年完成的一部有分量的专著。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藏传佛教宗派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将会起到拋砖引玉之作用。
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张力是一切政治共同体必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家建构理论需要面对的议题。《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以“公与私”问题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展示了高尔吉亚式的修辞术以及柏拉图的立法学说,在解决公益与私利的张力上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在继承与批判这两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修辞术合法的地位,又通过一套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伦理学和基于伦理学的政治学,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解决这个张力。这样亚里士多德就避免了修辞和法律的内在局限,并在修辞与立法之间建立了动态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应对公益与私利之间随时可能出现的张力。对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具有参考价值。
本选题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基础上进行的改写,第二部分是作者进一步研究王夫之思想的文章。两部分在思想内涵和逻辑关系上存在递进关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本辑主旨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思想的希腊渊源,包括2014年10月召开的"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年会论文中挑选的部分文章,几篇国外发表的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文章,以及发表的现象学研究文献等。所选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感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