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唯识学,体系博大精深,概念复杂繁多,历来被学人视为难解难入之学。印度护法等著、唐代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论颂》的集注性质著作,是唯识经典的代表性著作,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的名著。在中国思想史上,对其进行注解、阐释乃至与其他学问会通的学者,代不乏人。 林国良所著《成唯识论直解》,根据《成唯识论》原书内容、结构,辟为六章,对全书进行简要注释、逐字今译和深度评析,既为初学者提供了可靠的入门读本,也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此书2000年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学界较高评价。此次出版,作者对书稿内容、文字乃至标点,都作了精细修订,使书稿质量进一步提升,并撰写《再版前言》,将作者十余
爱弥尔 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援引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精湛的作品,也是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第二卷第七章以及结论部分,被公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范本。
本书是为那些在宗教研究领域仅有一点或毫无基础的学生们准备的。全书分为 基本宗教 起源于印度的宗教 起源于中国和日本的宗教 起源于中东的宗教 四部分,广泛地覆盖了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宗教。每一部分之下的各章分别介绍各个宗教的教义、伦理价值观、礼仪及其发展历史,以及它们在与现代性的碰撞中产生的问题。 本书介绍*基本的宗教知识,既不刻意剪短或简化各个宗教,也不会过深探讨专业的细节。原始文献的大量引用使得本书可以更好地呈现宗教传统的原貌;对当今宗教现状的描绘则相当得益于马克 伍德沃德的写作 后者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与佛教徒、穆斯林等不同人群相处的经历,对本书进行了更加周密的编辑,并对其中宗教现状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更新,使这本书更加全面、易读。
《方壶外史》八卷,收书十五种。内容分为两类:一注释,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药镜测疏》《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真人青天歌测疏》;二自著,有《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 本《方壶外史》以明万历年间 未孩堂 刻本为底本整理,郑观应刊本、萧天石《道藏精华》影印本、《藏外道书》第五册影印本为校本。《三藏真诠》,分《法藏》《华藏》《论藏》三部,现仅存《法藏》,分为上下卷。《三藏真诠》是研究陆西星不可缺少的文献,是对《方壶外史》的有效补充。现以台北 国立中央图书馆 藏陆西星抄本《三藏真诠》为底本整理,陈撄宁手抄本《法藏总抄》
中华道文化的精髓是丹道文化,虽然自古有无数道书丹经,但都隐喻难知。《西游记》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阐述丹道养生文化,又是另一种隐喻。两者皆难知之。而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结构、内容、表达都与古人不同,因此解读《西游记》的丹道含义就要求解读者不仅要对中华传统丹道养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同时还要对《西游记》文本所隐含的丹道意象做出准确的解读,并与传统丹道文化做出关联性解读。《西游丹旨》是以现代人的文化视角,运用现当代人能够理解的理论架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释《西游记》所蕴含的传统丹道养生文化。便于当代读者理解和认同。是依据传统丹道养生文化,运用现代文化的理念和语言对《西游记》的解构与重构。《西游丹旨》重点阐述《西游记》与丹道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即《西游记》的演义过程与丹道修持程序之间的对应
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 金陵本 ;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 藏要本 。 唯识学丛书 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 藏要本 的则用 金陵本 。 唯识学所宗 论 有 一本十支 之说, 一本 即《瑜伽师地论》, 十支 有二说,今取其中之一:一、《摄大乘论本》,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三、《显扬圣教论》,四、《大乘庄严经论》,五、《辩中边论》,六《唯识二十论》,七、《大乘五蕴论》,八、《大乘百法明门论》,九《唯识三十论》,十、《分别瑜伽论》(未译)。其中,第十部论乃弥勒菩萨造,但未汉译;前三部论皆为无著菩萨造,故合刊名为《唯识十支论 无著卷》。
《宗教学通论新编》是对吕大吉先生主挡和主笔的甚宗教学通论》(1989年初版)的完善和发展。《通论》曾是我国宗教学术界建构范畴体系、填补空白的理论巨著,哺育了一代学人。1998年,吕大古先生根据原有内容结构及学科新发展对该书重写,从内容到体系结构都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删节和补充,是为《新编》。此次重印,作者又对锰新编》进行了文字上的修订,增加了附录部分。该书以真理为师,博釆众长;作者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态的宗教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全书主体分 导言 、 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 宗教与文化 四部分,理论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作者的 宗教四要素说 以及宗教是一种 社会文化形式 ,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 社会意识形态 等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说并广有影响。 该
《苦才是人生》: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 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 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做才是得到》:本书是《苦才是人生》的践行版。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 丛林第一书 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 文字禅 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和中国古老修行智慧的魅力。其文字之优美、思路之玄妙、技巧之精炼、意境之幽远,令该书达到了禅宗文字的最高境界。此外,全书风格独特,语式非常特别,经常会出现唐宋时代的俗语、口语、谚语,而且以反话、恶语、冷嘲热讽的方式说出。这也是该书堪称一绝的地方。 由于时空与情境的隔阂,再加上《碧岩录》中很多地方文字玄妙、内涵精深,今人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疏解与阐释,才能掌握其中
本书是詹姆士在吉福德讲演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品,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用常识和心理科学的事实讨论各种宗教经验,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了探讨。作者将宗教生活与人性联系起来,从宗教的层面发掘人性的秘密。书中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威廉 詹姆士因本书被称为 在经验的意义上尝试宗教经验现象学的第一人 。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一年所讲解《维摩诘经》的记录。 《维摩诘经》内容着重描写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南怀瑾先生认为,《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影响*深的一部重要经典。南师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深入浅出,让读者能更容易了解原经优美流畅文字下的深厚含义。
本书主要围绕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展开,并以此为基础对马克思的伦理观进行重构。内容包括三大板块:首先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元伦理学部分,内容涉及马克思对伦理道德的批判及其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和意识形态的观点;其次是马克思的规范性道德理论部分,主要以自由概念为核心,呈现了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所蕴含的欧陆伦理学传统,强调马克思是基于自由而非分配正义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有关暴力革命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观点也必须从自由的视角来看;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了马克思伦理学所包含洞见和理论价值。本书首版于1983年,并于2010年由劳特利奇出版社再版,是西方学者为挖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内涵所作的一次有效尝试。相信本书的译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及其伦理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哲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纪念珍藏本中的一部
此书围绕 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 与 通俗文学 两个核心,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通俗文学的作者群体,通俗文学的出版传播与宗教生活的互动,商品经济兴起背景下通俗文学对世俗伦理的影响,通俗文学对僧道的描写,通俗文学对诸神的塑造等等,提出许多启人深思的观点,如认为宗教与通俗小说的 普化 是推动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