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我父亲这些绝大部分未曾面世的手稿时,有两点令我惊叹不已。一点涉及时事与长远分析之间关系,特别是与本卷选择的文章所揭示的长远分析之间的关系。二点表面上看与写作风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写作风格所揭示的思考过程有关。这其中很多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发言稿,另外一部分是手稿)都完成于越南战争期间,即我父亲积极参与日常抗议活动期间。他的贡献不在于他提出了反战的论点,而在于他把战争放在了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制、可能的抵抗形式的发展这个更宏大的框架下。他对事态的发展程度所作的某些判断看来或事后看来似乎在程度上并不正确,比如,正式场合的压抑的程度,或者,经济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生产了。但是,基本的分析仍然正确。我认为,发展一种激进的社会批判在看来或许更为重要,而这可能是因为现如今的日
本丛书总体上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八宗兼备,每宗一册。本丛书的主线是纵向勾勒,横向分类,体系清晰,结构完整。二是时空落实,主要体现在宗派与祖庭兼备,既有对宗派的介绍,也有对祖庭的描述,有助于实现时空的定位。三是古今贯通。从渊源讲起,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关注当下的状况,实现了古今的呼应,避免了学术界常见的重古薄今。四是史论结合。宗派的历史与宗派的学说同等重要,祖庭的沿革与祖庭的神韵均受到关注。五是解行并重,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注重对宗派理论的解析,也注重宗派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那些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借鉴价值的学说给予重点介绍。六是内外同观。佛学也称为内学,佛教以外的学说则被称为外学。从佛教信仰的视角观察,宗派的历史与宗派的信仰一般会更加丰满,而从佛教以外的视角观察,则可能更加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分为“中国文学传统”、“道家思想脉络与中古文人及其文学”、“中古佛教文学研究”板块,集结了作者陈引驰关于中国文学与佛道关系的学术专论,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中的大家、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佛道元素,展示佛道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书探讨宋明理学与政教秩序的建构问题,通过疏理阳明学派“自然”思想及义理构架,指出阳明学派建立了一种个体性哲学,致力于探究由个体性奠基和生发的公共秩序问题,其思想背景则是宋明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解决平民化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