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整理的成果,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对萨满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富育光、赵志忠编写的《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是该系列中一本,分为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满族萨满文化实录等三部分内容。
霞浦新出文书是西方学者完全没有见过的汉文资料,这些文本展现了全新场域。霞浦文书的充分刊布,必将关系到当今世界的摩尼教研究,并在民间宗教等诸多新领域都有所突破。作者作讲解说,死海古卷中的阿拉姆文《巨人书》实为摩尼撰写《大力士经》的素材,从死海地区传到吐鲁番、敦煌的摩尼教文书证明了这一遥远而切实的联系,如今这一联系经过敦煌,具体说来,通过摩尼教《残经》等敦煌卷子,一直延伸到霞浦。
自20、21世纪之交,摩尼教研究成为“显学”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摩尼教遗迹的田野调查屡有斩获,继温州、晋江之重要新发现,近几年林鋆先生、陈进国先生复在霞浦民间得到诸多科仪抄本,个中摩尼教、明教的信息颇丰,令学界为之惊喜。而今学界于华夏摩尼教之探讨别开生面,乃拜该等田野调查新资料所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摩尼教华化补说》所论,亦直接间接受益于兹。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整理的成果,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对萨满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富育光、赵志忠编写的《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是该系列中一本,分为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满族萨满文化实录等三部分内容。
李泽厚认为,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两者紧密相连,结成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本书所收《论巫史传统》《“说巫史传统”补》和《说儒法互用》,专题论述了“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是如何源起、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质,以及如何构成我们传统的基本文化范畴。这些相互关联、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源头上探寻了中华文化的奥秘。
《自净其心——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研究》从“拯救现象和建构知识”这一希腊哲学传统的大视野来论述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因为灵魂作为心智世界和可感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把上界诸理念形式赋予下界万物,现象世界的实在性由此得到了保证;灵魂还凭借其感觉、记忆、推理和理智等部分来建构知识,其中的理智知识也是灵魂上升及其达到与太一神秘相合的有效途径。灵魂上升其实就是一个自净其心、反求诸己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回溯到灵魂和自我的深处,在那里,有着神圣本体的灿灿金光在闪闪发亮。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作者黄彩文以云南省西南部一个布朗族村寨的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如何在一个布朗族社区的反复操演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朗族集体记忆中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影响其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社区民众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民间仪式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争取民间信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作者指出,1950—1970年,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曾一度退出了社区民众的生活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布朗族本土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布朗族族群意识的增强,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逐渐成为布朗族争取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开始参与到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