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禅宗为什么在中国扎根?楞伽经为什么宣扬禁断食肉?金刚经变为什么有许多故事画?密严佛国是何等庄严景象?敦煌画师如何巧妙地绘画思益经变?天请问经变如何阐释晦涩的经义?《解读敦煌·禅宗经典故事》详细介绍敦煌艺术中的禅宗经典故事经,配以精美的原始图片,叙述得体,文字优美,是不得多得的上乘之作。本书根据贺世哲先生所撰《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由《解读敦煌》编辑部改编而成。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的双林寺原为“中都寺”,创建年代久远。寺中留存的彩塑佛像闻名国际,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占地约15000平方朱,分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庙院,前院中为天王殿,释迦殿,两旁是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和阎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两旁是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是禅院和经房。双林寺最为的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这些彩塑大多作于明代,它们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是稀世珍宝,吸引中外无数专家与爱好者前往观赏。《双林寺彩塑佛像》透过摄影名家马元浩的镜头,将双林寺精湛的彩塑佛像艺术,呈现给读者。马元浩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高级会士,曾出版多本摄影画册。他对于平遥双林寺古文化的保护不遗余力,他镜头下的彩塑佛像,不仅保有生动的神态,细节、取景的巧思,更可见他的用
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天地之大文章也。天以光气昭烁于三辰,地以精华流衍为五行,其为文章也大矣。复假灵于神物,出天苞,吐地符,示之图焉,倍五为十而显其常。又示之书焉,藏十于九而通其变。常者具无穷之变,变者皆自然之常。参伍而列,错综而居,天地不自若其妙道至宝,所以牖圣人,而启其聪明,发其神智,又将有不尽之文章于是乎起也。卦画者,圣人之文章也。一奇一偶,太极呈焉,仪象生焉;三画既成,八象肖焉,万汇该焉。自天地定位,以至水火不相射者,先天之为体也。自帝出乎《震》以至成言乎《艮》者,后天之为用也。先后不可相无,犹图、书不可废一也。至于八卦相荡,六爻相错,而《易》道成焉。其书遂能与天地准,弥焉,纶焉,冒天下之道焉。其始不过奇偶二画而已,虽圣人之聪明神智,仰观俯察,远求
夫五行生克之论,创自汉儒。至唐李虚中,乃以天干地支配成八字,专取财官印绶,论人之得失。迨后诸贤,又著天官、紫微、神禽等书,互会参用,纷纷不一,而命学灿若列眉矣。但学者不潜心领悟,故其术皆不能中肯。余于搜辑诗文之暇,亦颇涉猎命学诸书。乃友人持《栏江网》善本谓余曰:“某欲著简易确切之说,以为后学之楷。此本秘之行箧久矣,以此权量人之富贵,往往有验,子可为梓之,以为子平书之小补。”余批阅一遍,审其义理精辟,取舍恰当,实有得五行生克、八卦错综之妙,因不揣简陋,细加编辑,视其繁者汰之,略者增之,去其鲁鱼亥豕之讹,使阅者了然若诸指掌。此真命学之指南,子平之模范也。乃更其名曰《穷通宝鉴》,因序其颠末于简端,以付梨枣。庶不没作者之初心,抑以广君子知命之学之意云耳。
夫五行生克之论,创自汉儒。至唐李虚中,乃以天干地支配成八字,专取财官印绶,论人之得失。迨后诸贤,又著天官、紫微、神禽等书,互会参用,纷纷不一,而命学灿若列眉矣。但学者不潜心领悟,故其术皆不能中肯。余于搜辑诗文之暇,亦颇涉猎命学诸书。乃友人持《栏江网》善本谓余曰:“某欲著简易确切之说,以为后学之楷。此本秘之行箧久矣,以此权量人之富贵,往往有验,子可为梓之,以为子平书之小补。”余批阅一遍,审其义理精辟,取舍恰当,实有得五行生克、八卦错综之妙,因不揣简陋,细加编辑,视其繁者汰之,略者增之,去其鲁鱼亥豕之讹,使阅者了然若诸指掌。此真命学之指南,子平之模范也。乃更其名曰《穷通宝鉴》,因序其颠末于简端,以付梨枣。庶不没作者之初心,抑以广君子知命之学之意云耳。
《协纪辨方书》是《四库全书.子部》所录的重要择吉典籍,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择吉学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36卷,内容全面,在我国择吉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研究与了解古代择吉文化的典籍。为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图解协纪辨方书》对原著进行了的现代加工处理,以供读者更好地批判研究: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36卷《协纪辨方书》为底本,对其进行了精心点校,由择吉专家刘道超进行了白话释意,此外,对书中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文字,运用数百个插图和示意图表的形式,进行了生动易懂的图解分析,使读者能够在畅快的阅读中了解择吉术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之泉。
《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分“佛像时代与风格”、“佛像形式与工艺特点”和“佛像鉴定漫谈”三部分,内容涉及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代风格特征、各时代造像题材及造型样式、各种造像形式及工艺特点、佛像真伪、题材、时代、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鉴定方法与步骤,并配有45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佛像图片。作者借鉴考古学上的标型学、类型学方法,以及业已成熟的陶瓷、书画鉴定的理论与方法,做到史论与鉴定实践相贯穿、理论与实物相结合,尤其是融人了作者长期以来在佛像鉴定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见闻和经验。内容全面、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准确、语言简明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指导性。相信它会带给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以及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有益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