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信仰、经训典籍、教义学说及社会思潮、教法制度和礼仪、派别与社团组织、中外人物、历史事项、圣地寺院和古迹、各国伊斯兰教及传播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穆斯林民族、常用术语等部分。在伊斯兰文化方面,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哲学、伦理、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文字、书法及各门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思想、文化史为主线,贯穿于各类条目中。
目录 前言 自序 [术的缘起] 天命观的产生和先秦诸子的天命观 术的起源、发展和成熟 [术的基础理论] 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 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的配合 五行和四时五方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和寄生十二宫 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 十二生肖和地支 [四柱的具体方法] 怎样排八字 推算大运、小运、流年和命宫 关于五行生克的术语和用神 八字中有关的星宿神煞 命理中五行和干支的分析 日干、格局和干支合化刑冲的看法 富贵贫贱和寿夭疾病的推算 从八字五行看人的性情相貌 看八字,论六亲 怎样看大运和流年的吉凶荣
奥古斯丁在哲学和神学上影响人类文明1600多年。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信仰归宿可以说代表了一代希罗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他所确立的“信仰寻求理解”的认识论路线成为西方古典文明的标记。在他之后的一代代思想者不断从他的思想寻找灵感,不论神学,更正教神学还是启蒙哲学甚至当代的存在主义, 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资源,他是西方文明里绕不过去的一个根基性人物。 作为现代文化人,无论你的思想路径如何,你已在有意无意中被他影响。 本书收入的两篇是奥古斯丁人论(Doctrine of Man)的代表作。《论自由意志》探讨恶的来源和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论本性与恩典》探讨人的全然败坏与上帝的全然恩典。二文奠定了奥氏对人的本性探讨的基本思路,成为西方性恶论的经典阐释。
本书系“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袖珍经典”中的一种。本书的法文原著是根据涂尔干于1913年至1914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笔记整理出版。之所以选择“实用主义”的问题来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实用主义思潮几乎已经成了通行的真理理论,已经对西方哲学传统构成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也表现出了与社会学思潮非常亲近的成分”。所以,作者致力于对实用主义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或批判,致力于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推出本书的中译本,旨在让读者通过译者的精彩文笔,一睹涂尔干思想的内在张力。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的可能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其神圣的职责,并认为这是他造福人类的办法。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试图把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生中完成。正如上述引文所指出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是博采众长,并通过综合而创新。他把他那个时代和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代表。正是通过这些职业的工作经历,使人们对他的哲学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展示莱布尼茨思想的广博性,并通过对其思想推理过
《男性气概》被称为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 性别中立社会 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
在庄子“得鱼而忘筌”的书写要求下,本书按照庄子的三言(重言-寓言-卮言)来回应庄子的思想,因而这里的写作有着庄子式的虚拟对话,有着汉代墓葬文物上云纹般的密写术,有着中国书法绘画的心印,有着对柏拉图、《》、维特根斯坦以及海德洛尔的戏仿与改写,有着对文学与哲学、文字与图像、经典文本解释与个体生命事件之间交错的双重解构式书写,这是创发的解释和变异的书写。作为一部思想严格的哲学书,从“ 余”这个词出发,作者揭示了汉语思想与中国文化生命的秘密:总是通过留有“余地”以及对“剩余生命”的征用来滋生生活世界的幻像。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无余”的境况,作者把“余”这个抽象的概念生命化与个体化,“余”即最为善化的“鱼“,也可以变异为任何的可能事物,直到变异为西方神论中被拯救的“剩余者”与“弥赛亚”的
《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研究了1949年以来西方哲学在台湾和香港传播的历史背景;评述了台湾和香港学者传播西方哲学的活动与成果;阐述了这些活动与成果对台湾和香港社会的发展作用;总结了西方哲学在台湾和香港传播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西方哲学在台湾和香港传播过程中的规律性。《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的一部分,在展现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传播的真实面貌与发展过程的同时,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和说明乃至尝试创造性的诠释。作者所做的工作,对促进海峡两岸学者相互了解,对推动中国的哲学事业共同走向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
《禅林宝训》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禅师之遗语教训,几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此书古来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僧伽之入门书;现今被誉为佛家之管理学,处世哲学之要典,世人亦可从中得到启迪。
《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以《二人四行论》和《破相论》为重点。《二人四行论》似为达摩真正思想所在。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即禅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教义。《破相论》亦称《观心论》,内容说观心之法;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悟性论》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从而强调寂灭即菩提。《血脉论》则强调三界兴起同归,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旨趣。
上起东晋高僧慧远,中历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迄近代情僧曼殊,于作者98101人中,计选诗109题115首,成此《禅诗百首》。作者中,有佛门中僧尼,有世俗中官民。作品中,有五七言律绝,也有古风歌行。 关于禅诗,据其内容、手法等方面的特点,略分三类。 禅言诗——不离文字之禅。禅言,犹言言禅、论禅。其特点是引经据典,正面谈佛论道,而非绕路说禅。或者直接讲论佛禅之理,或者叙写佛事活动,或者抒发对佛禅的崇信与感悟。这类诗的缺陷在于好发议论,轻者拖着“玄言的尾巴”,重者通篇佛教概念,徒有诗的外壳,教化色彩很浓。 禅境诗——不立文字之禅。这一类诗的特点是寓思想于形象中,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作者设象寄意,读者舍象取意,皆惟在“妙悟”。其艺术效果是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黄山书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系统地推出一套有关佛教文化的通俗读物,辑有《图说观音菩萨》、《图说弥勒菩萨》、《图说地藏菩萨》三种,第二辑有《图说文殊菩萨》、《图说普贤菩萨》、《图说药王菩萨》三种,第三辑是《图说佛教故事》上、下二册。作者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精心筛选,撮取精结,力求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佛学如大海,漫无边际,作者却能不惮艰巨,探骊得珠,成就宏愿,圆满功德,深可赞仰! 弘扬佛法,发明心要,未必要寻章摘句,拘泥形式。罗君伟国等另辟蹊径,以浅显通俗语言,颂扬佛教真谛,叙述菩萨故事,警策世人,转迷为觉,明心见性,可谓善巧方便。张君德宝等更体悟妙理,以轻松飘逸之笔触,展示庄严美妙之德相,量身裁衣,恰到好处,由相显性,微妙难思;文以图而引人人胜,图以文而熠熠
奇门遁学,古称“帝王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色彩的易学数术之一。本书由思维科学入手,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学术结合,雅俗共赏的易学研究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