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可能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形成敌对的态度,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则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友好态度,表现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行为,这后一种行为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本书通过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及早期发展、自我意识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提出了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几点策略:首先从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开始,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的人际互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并通过积极的干预防治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来增强幼儿对人世间美好关系的理解和向往,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本书是一项有关中国式“在家上学”R学堂的个案研究。中国式“在家上学”是指除本义外,以学堂、私塾形式存在的小型学校,亦有人称之为“现代私塾”,它别于中国传统私塾和国外通常意义上的在家上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工业时代的大规模、集中化、标准化的教育正逐渐被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所替代。这是世界的整体趋势,也是中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中国式“在家上学”是对这种趋势和需求的反映之一。
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海洋酸化,土壤退化、森林毁坏、水体污染,垃圾围城、雾霾绕城、噪声扰城……另一个世界可能吗?生态社会主义者直言:“要么生态社会主义,要么野蛮状态。”本书全面评述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四大论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生态辩护、对“时代”的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未来社会图景的设想及其实现。
中国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合理利用与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农地征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制约良性农村发展和治理的主要瓶颈。严格界定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和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已成为相关土地管理制度改善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如何让农民具有更充分的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参与权以进一步保障他们的权益还尚未在学术界得到深入的探讨。《中国农地征用问题研究:治理、地方实践与国际经验》从多元角度剖析了主要的经济、社会、体制和法律政策层面上的制约制度完善的因素和相关理论问题,并使用大量的案例介绍中国各地农地征用的主要形式、做法、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它又进一步地展示了“中国农地征用与治理:参与式学习与实践”项目所开发的参与式农地征用的管理办法及在地方试点的运用
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海洋酸化,土壤退化、森林毁坏、水体污染,垃圾围城、雾霾绕城、噪声扰城……另一个世界可能吗?生态社会主义者直言:“要么生态社会主义,要么野蛮状态。”本书全面评述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四大论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生态辩护、对“时代”的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未来社会图景的设想及其实现。
春运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出现,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春运见证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不足与不公现象。周莹编著的《铁路春运之殇(不足与不公现象管窥)》运用制度主义和社会结构的理论视角,从我国春运的历史背景、现实境况以及制度体系出发,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春运有关的组织者、购票者、倒票者等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访谈以及大量的文献分析,从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生成路径、结构性困境、正式制度的负外部性和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进而探索在制度变革进程中如何有效整合利益格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分配正义,以保障个体权利、实现社会公正。
本书从居住的主体(人)与客体(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究与之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全书以系统的观点审视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用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考察研究的对象,指出应当全面、系统地把握城市居住形态演化的综合机制与整体思维,从而将必要的外力干预从简单的功能性满足转化为灵活的机制性响应。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建筑设计及住房问题研究的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高校、研究机构的师生、研究人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