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传播学的学术版图和历史,而且有助于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做好准备。第二版增加了14位学者,均为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者,同时补充了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科的发展情况。
《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是一部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的著作。受现象学、形式社会学的影响,戈夫曼在本书中引入了初级框架、片段、基调、调音、捏造、层级等概念,搭建了系统的框架理论体系,进而详尽描述了框架的变动与其影响的经验的组织。 戈夫曼将 框架 视为一种 解释基模 。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在实际运用中, 框架 既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过程,又是该过程遵循的原则。此外,本书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深远,是戈夫曼送给这一学科的 意外的礼物 。
人类活动离不开对意义的永恒探索,而叙事则是一种基础性的意义实践。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兴的新闻形式、观念与实践,融合新闻(convergent journalism)如何讲故事,并创造性地开展叙事实践,以推动公共议题的数字建构,成为亟待突破的叙事学命题。 本书立足数字叙事学(digital narratology)认识论基础,主要从叙事原理与理论、叙事形式与语言、叙事修辞与实践三个知识模块系统构建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八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为叙事原理与理论,重点以叙事可供性为概念工具,探讨融合新闻叙事的六大理论命题,即叙事内涵维度的故事观念、叙事语言维度的语图结构、叙事机制维度的数字修辞、叙事图式维度的再媒介化、叙事批评维度的数字人文、叙事伦理维度的符号秩序。中编(第七章至第十二章)为叙事形式与语
. 该书是一本关于视听新媒体行业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介绍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亮点和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为导向与管理,主要收录行业相关领导的署名文章,从高屋建瓴的角度为网络视听行业提供指导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为研究报告,一方面包括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建设的相关研究、网络视听主题主线宣传分析报告等内容,其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呈现网络视听行业坚守阵地,弘扬正能量的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包括IPTV、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音频、网络微短剧、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的发展报告,对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第四部分为行业扫描,涵盖北京、上海、湖南、四川等地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和管理情况,以及各大网络视听平台负责人所撰写的文章,全面
《大众传播媒介(第十一版)》是美国传播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作者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体例成熟,系统性强,可读性强,全面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形成、发展和管理途径都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前沿研究,同时强化了对新媒体部分的论述,在媒介的分类上做了更科学地划分和调整。本书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媒介入门读物,对于普通受众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在当代美国主流的内容行业 出版业以及内容创作者中颇有影响力的经典读物。本版据1993年第3次修订版翻译,收录了38位美国当代知名编辑人撰写的38篇文章,你将从这里了解到:什么是好的表达,什么是消遣性、重要性、知识性兼具的内容;一个创意构想在各方辅助下从无到有的完整孵化过程;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除了深入细致的实操指导外,还精心选录了在理论、伦理等方面富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文章,来锚定行业与职业定位。简言之,它将带领读者进入真正的 编辑人的世界 。
《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 法律 行政法规 规章、规范性文件 综合类 规章、规范性文件 图书、音像电子网络 规章、规范性文件 新闻报刊 规章、规范性文件 印刷复制 规章、规范性文件 发行市场 规章、规范性文件 出版物进出口 规章、规范性文件 依法行政 规章、规范性文件 其他 。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本书为著名欧洲文化史家罗伯特 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纳沙泰尔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研究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细致勾勒出《百科全书》的 生平 ,囊括了造书、传播、盗版等方方面面,展示出启蒙运动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作为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何以成为了一门生意。
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瑛。钟瑛教授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最早进入新媒体研究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了钟瑛教授二十余年年来对于新媒体研究的观察和思考,精选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60篇,分为上下两卷,汇聚成集。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新媒体社会责任、新媒体技术前沿,新媒体运营及治理,传统文化传播,这些文章深入探究了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行业践行与现状,思考大数据驱动下的传媒转型、门户网站的转型、商业网站的差异化竞争、互联网管理模式和特征等新媒体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问题,同时也从新闻史角度思考了中国古代新闻和报业的形成、发展和管理以及中国古代书目评介问题。该书记录了我国“新媒体与文化传播”研究发展轨迹,体现了该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元素因素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从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从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国际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
本书是为初涉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读者撰写的导论性著作,旨在提供传播研究的完整路径与方法。全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知识合法性的介绍;第二板块为问题意识,讨论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第三板块为方法意识,讨论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三种方法论范式以及计算机环境下的19种具体研究方法;第四板块为论文结构,介绍论文的常规结构模式。全书在对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及论文结构进行讨论时,不但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规范,而且结合核心期刊大量已刊登论文和未采用投稿进行了案例说明,意在提供前车之鉴,为学术研究及学术表达指点迷津。
《642件可写的事:停不下来的创意冒险》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co Writers Grotto)的56个作家共同完成,全书有642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 任意门 ,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642件可写的事:关于你的一切》 在这本小巧的口袋书中,共有642个关于所爱之人的问题。比如,对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对方洗澡时喜欢唱的歌,对方给你讲过的笑话,你们一起去过的地方,一起做过的疯狂的事 思考
广告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广告业在20世纪早期汇集了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影响力的高峰,之后逐渐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失去其影响。书中专注于那些生产了19 20世纪美国广告的广告人们,包括设计师、广告文案、艺术家、经营管理者和其他从业人员。广告实际上是一门非常个人的产业,它体现了生产者的怪癖和个性,所以《造镜者》可以看作的是一部广告行业男男女女,尤其是传奇人物如拉斯克、罗比凯、伯恩巴克、奥格威等的群体传记。 《造镜者》也试图去理解广告和美国文化的关系,广告往往被批评者们当做抨击的对象,但广告只是反映社会趋势和问题的一面镜子,广告人就是这面镜子的制造者。
《麦克卢汉精粹》精选麦克卢汉十余种著作,分四部,含十九章,再加首尾的 绪论 和 各章注要 ,囊括了这位20世纪思想家和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的思想精华。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互联网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论断: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是讯息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 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 地球村 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
《中国体育全媒体传播发展报告(2023)》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新时代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受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依托项目所在单位上海体育大学作为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学科优势,立足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聚焦体育全媒体传播的生动实践,对我国体育全媒体传播技术创新、行业变革和生态变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兼容并蓄的视野审视欧美体育传媒业现状,积极推动学界与业界对话,为促进我国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业态更新和发展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启示。
《传播力》一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虽然卡斯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曾招来质疑,被认为缺乏学术规范,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卡斯特的思想在学术江湖中已经自成一家,构成了思考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起点,他的书籍也成为开展此方面学术辩论的书籍。此外,卡斯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在他曾经撰写的书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此时中国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各种挑战。 卡斯特作品的核心观点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丹青难写是精神:CMG观察文萃》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微信公众号 CMG观察 精品推文结集。全书围绕总台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精品力作,跟踪总台 思想 艺术 技术 融合传播实践,聚焦总台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呈现总台宣传报道主力军压舱石作用,展示总台高质量发展和 满屏皆精品 生动局面,彰显总台海内外持续跃升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