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本书以 行动 媒介 结构 为分析框架,从 web3.0以降媒介全面切入社会生活微观、 中观和宏观全领域的语境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与方法。 在回顾媒 介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吉登斯、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宏观理 论资源和以布洛维、格兰诺维特、桑斯坦为代表的中观理论资源在媒介社会学议题上的适用 性。 然后以结构 行动、宏观 微观谱系为横坐标,以 web1.0~web3.0媒介发展为纵坐 标,从媒介、体制与政治,媒介工业与受众,媒介表征/再现,数字技术、自我和社会四个议题 进行了媒介社会学研究案例导读。 最后介绍了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媒介研究议题上的 应用和谱系,并就大数据代表的 界面 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式的挑战进行 了梳理解读。
冯晓临编*的这本《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研究》从形态的概念入手,系统规范地界定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予以重新分类,梳理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进行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整体梳理,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的变化创新进行个案分析,对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媒体变革等影响电视节目形态的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书从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向电视从业人员、电视媒体和行业管理机构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国译制片研究》全面回顾了*国译制片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外政治、经济、**和媒介环境发展变*等角度,深入阐述*国译制片自新*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和现状,力图丰富和完善人们对于*国译制片的了解,探讨*国译制片在市场*改革*遇到的困难,以期*国译制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译制片研究》包括前言、五章内容和结语。前言是对《*国译制片研究》内容的简要介绍。章探讨了译制片的定义和分类,使读者对译制片的概念、分类和各类译制片的特点有清晰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探讨各类译制片*出现的具体问题。首先通过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方式,区分这两大类译制片在制作内容和特点上的不同。然后按照译制片制作过程*所涉及的三方面内容,即译制片语言转换、译制片语言制作方式、译制片*播媒介和*播内容体裁,对译制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
《复旦博学·当代广播电视教程:电视制片管理学(新世纪版)》包括基础理论和管理实务两个部分:基础理论部分系统论述了制片人的定义、制片人制的发展史及中西比较、制片人的类别、制片人的素质要求等;管理实务部分阐述了选题、策划、栏目生产、电视剧生产、财务监控、人力资源管理等电视制片管理诸流程。
本书所选的七部电影剧作均为日本著名电影剧作家铃木尚之的代表作。《饥饿海峡》被誉为日本惊险侦破影片金字塔的大作;《五番町夕雾楼》刻画了一位与人们以往的印象迥然不同的妓女形象。这两部剧作均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的同名小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武士道残酷物语》,深刻反省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并给予了批判。《啊,无声的朋友》、《海军特别少年兵》和《战火中的童年》,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控诉。《怪人》展现了单口相声家的悲喜人生。
易旭明博士的新作《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框架,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重大制度创新步骤,研究发现:①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其成本收益权衡决定其创新行动,从而决定中国电视制度变迁过程。 ②市场规模增长改变了制度创新团体收益预期;制度环境演变决定了制度创新政治风险成本;技术变革改变了传媒可控性、改变了传媒消费,影响制度创新成本、收益。③市场规模、制度环境、技术变革三种因素持续变动,决定“增量型”制度变迁将持续,“存量型”制度变迁短期内存在不确定性但从长期看不可避免,我国维持现有“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传媒规制的成本趋升,收益趋降,建构均衡的商业
本书是“表演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的一种。本书以影视表演创作理论、影视表演教学研究、影视表演实用教程为主要内容。将影视表演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实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规范的影视表演教程。本书用生动、鲜活的教学个案稀释复杂的专业理论,还原表演课堂的原貌,通过具体的、可见的环节展现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10):广播新闻》从广播及广播新闻的历史发展沿革、广播媒体的基本传播特性讲起,侧重介绍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向和广播新闻报道实务操作中的新变化。全书讲解广播新闻报道的采录、广播新闻文本写作、广播新闻的编辑等微观实务内容,特别突出广播的声音传播特色,介绍广播新闻音响的采制、广播新闻各种体裁的报道,全面、详尽、细致,可操作性强,对于培养学生树立“话筒思维”和“声音意识”,学会各种广播新闻报道的规范操作技能和方法,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创新在路上:北京广播电视台节(栏)目创新奖2012-2014年度获奖作品创作谈》收录了6篇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台领导就如何更好地做好内容生产创新所撰写的文章、51篇2012年至2014年创新奖历届获奖作品主创创作笔谈及6篇专家分类评析。
儿童读物插图是供零到十二三岁的孩子阅读的书籍、期刊、报纸等用来补充说明文字内容,增加文字的视觉感和读物艺术氛围的图画。它通常是指儿童读物中的绘画作品,是艺术家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适合儿童欣赏的一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 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 阿姆司 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一书在纽伦堡出版。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从《世界图解》出版至今已经300多年了,在这300多年中,儿童读物插图有着飞速的发展。仅就我国而言,目前,少儿图书年出版品种有1万多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销售额约40亿元。在这些少儿图书中,大多都是有插图的。 儿童读物插图的兴旺,也促使了儿童读物插图研究的开展。目前,国内外研究论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侧重于史的论著。比较权威的论著有日本的堀诚一的《绘本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由陈林侠所著,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在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形象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始终处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的双重语境,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以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的消费活动中,它已从一个宏观的政治命题变成了微观的生活状态,因而明显不同于大众新闻媒介所勾勒的国家形象,其构成素材出现“非政治性”、“有限性”以及与现实错位的“差异性”等特征。不仅如此,叙事既是审美活动,也是认知活动、交流活动,本身的论证力量以及渗透其中的文化逻辑使得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特殊性。更加之电影媒介具备的丰富而完整的视听语言,能够在视听愉悦之中悄然抵消硬性的政治因素,给国家形象的新世纪塑造带来契机。
本书一书,收录了1-19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02篇,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综合“赏析”四个部分。由于通讯“原文”是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且其中部分作品及“赏析”文章,曾先后在全国近10家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因此,《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和示范性。通过阅读《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读者除了可以读到49篇新闻通讯精品的“原文”外,还可以从53篇“赏析”文章中领略到这些作品成功的诀窍,如获奖通讯的特征、怎样捕捉通讯题材、如何选准用好细节等。《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是培训记者(通讯员)、编辑的辅助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
本书是在对201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梳理总结的前提下,在建立并完善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意见、建议,不仅填补了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领域研究的空白,还为应对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做出身体力行地研究实践与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