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舆论管理研究》这部专著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机制与方法等多个层面,全面探讨了美国舆论管理的自由主义逻辑及其与公共生活之间的社会动力学机制。舆论管理的合法性在于拓展公共讨论的空间,培育公共精神,但又与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等重大利益存在冲突和竞争。随着政治统治技术和媒介环境的演变,美国的舆论管理应时而动、因势而变,形态多样而又有章可循,最终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本书的研究结论,打破了许多人误以为美国舆论完全依靠“意见市场”自然进化的浪漫想象,深化了人们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与新闻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
《宋代版本学研究:中国版本学的发源及形成》所探讨的问题,属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的范畴。众所周知,作为古典文献学(即广义校雠学)的一支,中国古籍版本学以其器用之功,在文献整理和学术传承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以其鉴定版本的功能,可辨赝本,除误本、劣本,为读者提供内容形式俱佳的善本;以其考订版本源流的功能,可窥学术之门径,考学术之流变。鉴于中国古代学术活动多从文献整理这一基本过程出发的事实,可以说,中国古籍版本学实已融人中国传统学术之中,在中国学术史上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书对中国新闻学的萌芽、建立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将新闻学术史从新闻思想史、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中独立出来,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该书不囿陈说,突破学术界一般按照政治史分期研究中国新闻学发展过程的现有理论格避,突破阶级分析的传统理论框架,而是以新闻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变为标志,以新闻学特有的概念、范畴、原理为分析框架,揭示新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该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的理论理和方法,多角度透视中国新闻学的演进过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该书采用群体分析与量化分析方法,对新闻学术研究主体与新闻学术交流平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新闻学术史研究的多角度、立体化透视。该书旁征博引,在广泛使用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史实进行了考证与订正,新见迭出。
何谓三目?三目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是也。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谓“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日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二日有小序而无解题者;三日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属于二类,即有小序而无解题者;《四库全书总目》则属于一类,即既有小序,又有解题,有的类后还带有后按。《目录学发微》又谓自《四库全书总目》以后,“诸家目录能述作者之意者,虽不可云绝无,至于每类皆为之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者,实不多见。计现存书目,有小序者,《汉志》、《隋志》、《崇文总目》、《四库提要》四家而已,而《崇文总目》尚未足为重轻。盖目录之书莫难于叙录,而小序则尤难之难者”。可见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带有航标性质的目录著作,只有《汉
深化科学研究,推进媒介化社会建设???童兵???我们“985”创新基地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命名。这里的“媒介化社会”,不仅是我们基地科学研究总的学术背景,也是基地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但是,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尽管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媒介化社会”的概念,但至今未见有论文对此有深刻全面的分析与论证。所以我自基地成立之初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召开一个学术会议,邀集一些对媒介化社会有研究心得的学者,对此作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2009年9月,在深圳大
《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既是一部关于传播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部比较文化研究的参考书,同时还是一部介绍这几个学科学术史的参考书。对于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读者,《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的出版适逢其时;对于积极融入世界的人士,也是磨砺眼光的利器。《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作为工具书,由四十余位身处学科前沿的学者、专家通力合作,以传播、文化和比较研究为主线,对跨文化传播、文化间传播、国际传播和发展传播四个领域的实践和理论,从发端、发展到现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网络传播时代改变了优选意识形态传播的图谱,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向日常生活的转向。因此,牢牢掌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仅可以从学理上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而且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大众化生活化的时代要求。本书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结合传播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实行跨学科研究。
《中国古代经典文书档案导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本科学生和档案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习古代文书档案管理知识的有力补充,是便捷了解和掌握古代文书档案价值的直观素材。为了更加快捷地、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文书档案的概貌,《中国古代经典文书档案导读》以传世的文书档案汇编为主,以近年出土文书档案为辅,从中精挑细选了部分文书档案而编著而成,供读者阅读、学习和了解掌握古代文书档案的精华。《中国古代经典文书档案导读》的体例设计为前言、后记以及古代经典文书档案构成。
《网络谣言研究》讲述:网络谣言不仅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造谣,“不明真相”的群众相信和传播谣言,那只看到了网络谣言的新闻表达,忽略了网络谣言的社会表现。从社会性的角度看网络谣言,微观上是社会公众内心情绪的投射,是内心刻板成见的反映;宏观上是一种群体选择的结果,反映的是群体共识和社会焦虑,是在特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公众的社会心态使然。从社会整体角度分析某段时间的网络谣言,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谣言事件之间有着许多关联关系,不仅反映出公众整体的社会心态和社会焦虑,也让我们读到网络谣言背后的潜台词。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是文物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博物馆直接服务民众的重要手段。陈列展览包括设计与制作、展览与开放、交流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一座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提倡精品意识,适时进行调整,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力争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的结合。
《西藏新闻传播史》所展示的,是西藏原始文明时代至公元2000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在西藏地方的新闻传播现象,以及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是西藏自治区“区域新闻发展史”:阶段西藏古代的信息传播[原始社会-1907年前]始于新旧石器时代,止于1907年《西藏白话报》创办之前。此期形成了以声音、驿道、文告、碑刻为主要途径的传播方式,产生了诸如议事会、会盟、习惯法等形式的信息发布机制和“类新闻法”,出现了公证人、会盟使、贡使、中央驻藏大臣等信息传播者,构建了西藏独特的信息传播框架。西藏古代的新闻传播,包含了原始信息传播时期[远古-公元6世纪]、吐蕃信息传播时期[公元7-12世纪]和元明清信息传播时期[公元13-19世纪]等三个历史阶段。《西藏新闻传播史》所展示的,是西藏原始文明时代至公元2000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在
本书对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观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全景式地展示了仪式传播思想的产生与流变过程、概念体系、学术贡献和理论缺陷,也为读者绘制了关于传播的一幅奇异图景,对传播作出了“另类”解读:从仪式的角度看传播,传播并不是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及境界,不是指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本书能引发你对传播的这些观点重新思考。
本书为传播学研究的导论性著作,介绍了传播学研究的起源、范畴和方法,勾勒出从早期诡辩家到当代传播学研究的2500多年学科发展轨迹。多方面地探讨了传播学学科,认为传播学研究是一门健全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实践艺术。还讨论了传播学研究方法包括量化和质性的社会科学方法、现代与后现代批判的各种路径。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新闻与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新闻出版、外交、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者,以及对传播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