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不同于传统普通话教材逐一对声、韵、调进行顺序讲解的方式,《普通话训练手册:50天突破》在对丰富的语音样本进行广泛分析与细致总结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十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以这十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为切口,有针对地展开各个击破、层层递进式的教学。 教材为普通话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更为有趣、更富效率的学习场景:十个痛点的学习对应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别对应了五讲,即五天的学习--这样,每天学习一个小节,一周五个工作日便可完成一个痛点的改错,终通过日积月累,利用十个自然周,五十个工作日,便可通读本书,完成普通话知识的梳理和语音的改错。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最新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出版了第一辑至第六辑。这是第七辑,是对2023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新民晚报社 老外讲故事 系列短视频、 四川观察 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 九派新闻 平台矩阵号运营、福建三明尤溪县融媒体中心、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 人物 微信公众号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最新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本书作者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即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视角,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媒介技术变革、三网融合的提速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促使新媒体业态的出现,也改变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生态,《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系列丛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 这套教材是联合全国几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融合新闻、数字媒体相关理论到视听媒体实践操练层面等系列内容。主编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副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本书是我国本专门针对广播电视的新媒体教材。它从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内涵、传播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变革、媒体运营、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层面,全面介绍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新媒介形态、状态与业态。本书适应了新媒介环境下本科教学与就业的现实需要。
赵新利编写的《萌力量--可爱传播论》讲述了: 当前,通过漫画、动漫、吉祥物等萌元素来进行宣传 、推广的做法越来越常见,***的动漫形象、故宫 的卖萌文创产品、中石化的 小石头 、新华社发布 的 神曲 信息传播领域的这股清新之风,让人 感受到官方、媒体、民众的自信与放松。 可爱传播能够从激发本能的层面吸引眼球,拉近 距离,塑造温和、可爱的形象;可以化解社会戾气, 让国民心态*加放松、平和;甚至可以通过 萌萌哒 国家叙事,塑造可爱中国形象,建设可爱中国。萌 力量是一种值得挖掘和重视的资源,发展空间巨大。
书名:融合新闻学 装帧:平装 页数:284 版次:1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字数:350千 书号:978-7-5491-2425-1 主编:陈伟军 主编 定价:48.00元 开本:16开 印张:17.75 内容提要 本书紧密追踪数字时代全媒体发展趋势,既注重融合新闻技术、理念的阐述,又结合传媒实践及业务形态变革,针对国内外主流媒体在融合新闻方面的探索进行案例分析,全方位透视融合新闻的各种形态,包括数据新闻、H5 新闻、短视频新闻、移动新闻直播、VR/AR 新闻、新闻游戏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与融合新闻生产,构建了融合新闻学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实践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吴飞主编的这本《国际传播系列案例分析》通过近几年出现的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国际传播问题。这些案例包括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杭州美妈妈事件、温州助车出轨事件,哥本哈根气象会议等,研究者通过中外媒体对这些事件报道,进而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建构问题。另外,研究者还分析了半岛电视台代表的国际传播信息逆流现象,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及其国际传播策略,通过《环球时报》的内容分析,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在国内媒体的体现。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一一 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 、Foursquare、 Myspace、Digg、Second Life、 Podcasting等——*的、强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一一虽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更迭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阅读《新新媒介(第2版)》,您将得到的*收获是:在急剧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获得确定的、充满历史感的深刻认知。您也将领略到大师的风范: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一名技术高手,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些得益于资深翻译家何道宽先生的精确传达。 读书读经典,学习学权威。在互联网领域, 《新新媒介》(第二版)实至名归。
本书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鲜明观点,对许多我们平时耳濡目染的传媒现象进行了拷问。例如,充斥着警察、犯罪、监狱犯人、法庭的侦探片为何能统治了全球、垄断了世界?为什么我们这些观众如此着迷于犯罪和道德的偏离?如果传媒关于犯罪问题的传播可以如此成功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它们能否成功地影响公众的行为和观念或增加公众对犯罪的恐慌?传媒对犯罪的兴趣是否有害?大众传媒和犯罪之问的关系到底如何…… 本书能够帮助在不同研究领域和学科之间建立理性的联系,并帮助读者在和政策、法律、伦理等方面相联的大背景中去理解犯罪研究和刑事司法。本书对于在犯罪学、传媒学、社会学、性别学、心理学和法学领域中做研究的学子们而言是一部著作。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是作者在工作中的“小确幸”和一簇簇火花的集合。 书中有思考和体会,也有故事和往事,大多是夜班之余,抽空“爬格子”而写的。有的时候,电光火石间有了一个想法,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等到夜深人静时再扩充;有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新闻,感觉可以写点什么,但又觉得内容单薄,于是收进资料库,沉淀一下,丰富完善后再整理;有的时候,和同事闲聊报道素材和编稿心得,只言片语随手记之,如此不断增厚。就这样,点点滴滴,慢慢汇成这《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的五辑内容。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是作者多年从事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的培训和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适合用作高等教育专业课教材和社会培训教材。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是南阳师范学院专项课题(课题编号ZX2009006)的终研究成果。之所以选择颜李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实属偶然。我在读硕期间,心仪先秦,主治《左传》。师从周国林先生后,周先生希望我能够把握中国学术流变脉络,贯通古今,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嘱我在清代学术范围内选题。我开始梳理清代学术典籍,逐渐对颜李学术有所了解,再加上颜李文献相对集中,有利于研究的展开,我便决定把颜李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在构思阶段,颜李学是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其传播范围、对象、效果如何等问题时常萦绕在胸。基于此,我将论文题目确定为《颜李学的形成和传播研究》并展开相关研究。
本书收入的 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是应用新闻传播领域*权威的 学会奖 ,也是观察媒体转型与融合变革的* 窗口 ,本书中的演讲内容、案例分析、专家点评都出自传媒行业的权威研究者。对于中国媒体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本书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转型与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