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有影响的翻译学派,被称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也是当代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该书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其不足进行了深刻论证,对翻译界对该派理论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在此基础上,对该派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和运用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论述。对中国翻译学的发展以及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是一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教授和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纽马克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有其独特的看法。《论翻译》是他的第三部著作,收录了他的13篇论文,内容庞杂,几乎涉及到翻译中的各种问题,是其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翻译所涉及的种种问题所作的理性思考,是其翻译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本书主要采用语料库实证方法对作为翻译共性之一的显化在汉英和英汉翻译中的表现进行探究。所用语料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王克非教授主持研制的“北外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本书以双语平行语料为基础,将语际对比与语内类比相结合,以语言在构句层面的形式手段差异作为前提,以翻译方向和文体类型作为两个控制变量,对汉英和英汉翻译中连接成分和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进行考察,旨在发现语言形式手段差异与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关系,尝试从语言本质差异角度达到对现有关于显化研究结果的统一解释。研究表明,语言在构句层面的形式手段差异是翻译中显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其他语对转换中亦有所表现。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本书是翻译研究学科的入门读本。全书例证丰富,中西兼顾,探讨了翻译领域的几大主要问题,包括翻译的本质、不同翻译模式(如口译、笔译以及影视翻译等)的特点等;分析了翻译实践中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从实践角度对当今翻译理论研究作了深刻反思;通过分析法庭翻译、跨国谈判翻译等不同层面的翻译活动,对这些活动的架构以及效果进行了细致的研讨。
本书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中国译学的特殊意义,是刘宓庆教授十五年来对译学研究的成果。他以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透视了翻译的运作机制,并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书中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及对策,对翻译实践深具指导价值。这部新作是我国第三部翻译美学专著,比起前两部来,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简单地罗列评价一些文学翻译作品的美学因素,也不大量阐述美学理论。而是“力求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立足于本国古今文论、诗论、曲论、画论中的美学原理,力求将此书写成一部论述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而不是评述翻译优劣的书”。
《高级翻译十二讲》全书共十二讲,从内容上可将前后六讲分作上下两篇。归纳起来,上篇所谈应属于理论范畴的问题,下篇则偏重实践。在上篇里,作者谈了与翻译有关的六个问题:翻译界说、翻译这一行、译者条件、中文进补、英汉对比和翻译标准。其中,作者把“翻译这一行”和“中文进补”单独提出来进行讨论很有必要,也很新鲜。在下篇里,作者集中讨论了词语翻译、口号翻译、公示语翻译、名称翻译、辞格翻译和全译与变译。这六个问题有很鲜明的实践性,特别是口号翻译、公示语翻译和名称翻译,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也是目前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提出来详加讨论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