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 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版权法中对 著作权 的不当定义。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本书定位于翻译理论教材,从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发展概述引入,主要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全书分为理论、技巧、实践三篇,共十六章节来系统讲述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归纳或阐明翻译的逻辑与规律。总体而言,本书在讲解翻译技巧时也就是本书的技巧篇,融汇了英汉词法、句法、语态及语序的特点同时引入了颇具时代感的翻译例句,所以具有一定出版价值。本书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来系统讲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书稿内容充实,例子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习参考价值。
本书在原《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融入了*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增补了一些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从翻译总体论、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的载体研究、翻译的客体研究、翻译的环境研究、翻译的主体研究、翻译的控制研究和翻译的效果研究等方面对翻译学进行了论述。
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概括地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个阶段,是从汉代到元代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鼎盛时期是唐朝。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而引起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对于西方科技、思想乃至文艺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阶段大约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本书所介绍的翻译史主要侧重于第三个阶段,其中不仅涉及西方近代科技书刊的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翻译情况,而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通过《翻译史话》,读者可以对近代中国的翻译史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
现代翻译研究的视角可发端自与原文和译文有关的、以语言转换、文化交锋为内容的客体研究,亦可源自对译者、作者、读者有关的、以翻译过程为内容的主体研究。但从教、研、译三位一体的视角探索翻译活动,在翻译研究领域还不多见。本书作者从事英语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翻译课教学近二十年,教学研究之余,实践试笔之际,精于思考,勤于笔耕,孜孜砣砣,终有所得。现将积年所得汇成一册,分为教学探索、理论研究、实践试笔三个方面,将教、研、译三环节融为一体,以体现作者教学相长、以研促教、躬行实践的治学理念。 翻译测试也是研究薄弱的领域。作者围绕教、学、考三环节,系统讨论了翻译测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辅以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题型实例。针对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经典译例,作者从各种角度加以分析,指误匡谬,希望不再
本书由七章组成。在章导论部分,通过比较与对比的方法,对“翻译政策”的术语及其在本书中的范畴进行了界定,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选题范围,简述了本书的写作框架,并对研究范围和个案分析时的选材依据作出说明。 第二章为有关翻译政策的理论框架构建,在总结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翻译政策应重新纳入霍尔姆斯(Holmes,1972)翻译研究学科中的理论研究范畴,为其在翻译研究中定位,确立其重要性和学科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具体规划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各种可能性。系统阐述了翻译政策(包括成文和不成文两种)与翻译活动的辨证关系,以建立本研究的系统性理论基础,提出翻译政策对翻译的决定性作用,并在借鉴社会学、意识形态、文学等相关领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由于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翻
《中外翻译简史》从实际的翻译理论教学出发,通过学习和总结我国翻译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那些想初步了解中外翻译历史的学生和翻译爱好者而编。 为了不使读者的兴趣消失在冗长的读史中,《中外翻译简史》力求简明扼要地介绍和总结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翻译事件和重要翻译人物的功绩,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对这些事件和人物有比较清晰的印象。 通过对该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史和国外(尤其是西方)两千多年的翻译史有个大致的了解,对翻译在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所作出的贡献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中国翻译和其他国家的翻译进行初步的对比。找出各自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翻译理论打下基础。
《林语堂翻译研究》是对翻译家林语堂的个案研究。林语堂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翻译观,以及他的三条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分别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译文读者的责任及对艺术的责任。 林语堂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翻译理论,还在于他的翻译实践。林语堂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许多古代经典作品。《林语堂翻译研究》作者举出典型例子,并且予以分析,以证明林语堂的翻译实践是在自己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因为历史的以及文化的语境也应该予以考虑,所以仅仅评价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是否达到其翻译标准是不够的。《林语堂翻译研究》应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来研究林语堂的翻译实践,讨论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如何影响林语堂的翻译活动。
全书分12部分,包括:译文质量评测技术概述,单词拼写错误检查,术语翻译一致性检查,主谓一致检查,动词形式错用检查,双语句对齐技术研究,双语词对齐技术研究,基于网络资源的译文质量保证技术,基于关联实例检索的质量保证技术,基于跨语言写作的译文质量保证技术,译文质量的定性评价,研究展望。
卢红梅编著的《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内容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字谜与汉英翻译,汉字广告语与汉英翻译,汉字的楹联与汉英翻译,汉语语言及其汉英翻译等。全书不仅很好地阐释了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还用大量的例证进行了说明。本书可用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或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学硕士研究生或关注翻译与文化研究的博士研究生作为文化与翻译教材之用或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广大英语教师或其他文化与翻译爱好者充分了解汉语语言文化及其英译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