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逻辑 语法 修辞(第2版)》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本书是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一部分,得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2006年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号是:06JJD740001)的经费支助。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的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本书对前人的词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说明了研究中很多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比照印欧语建立的 名动分立 的词类模式不适合汉语研究。而从 名动包含 的词类格局出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书通过对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以及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等词汇词义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客观展示《广雅疏证》的词汇词义面貌及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雅疏证》从清代至今在词汇词义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广雅疏证》中的词汇词义现象,正确认识王念孙及其《广雅疏证》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拓展《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实证材料,经过阐述论证的有价值的术语、原理和结论以及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审定科技术语,搞好术语学建设,实现科技术语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术语统一工作实践和术语学理论研究。两者紧密结合,为我国科技术语规范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向上的保障。特别是在当今术语规范工作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的形势下,术语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愈来愈明显。可以这样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术语规范工作同等重要。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内容简介:不仅对人类和历史文明影响巨大,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它指示人应当按照怎样的方式来生活。但因其篇幅巨大(66卷),一般人在借鉴学习时不容易把握重点,在生活中碰到具体问题,常不知所措。真应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语。其实,里的很多箴言警句简明有力,用不着太多人意的解释,许多经文历来令人喜爱,称为“金句”,值得珍藏在心,回味默想,受益终生,是人生真正的财富。甚至一节经文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终生受用不尽。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把基督徒喜欢和熟悉的金句,按系统和专题加以编选,汇集成书,共分7大方面,52个专题,500句金句,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目了然,方便大家熟读咏诵,并在生活中遵行。
本书是作者所构拟的“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尝试和实践。全书分为四章,包括字和词、词类、词组-熟语-固定格式、句子。建立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远非笔者的学力和智力所能毕其功的,但是,笔者也愿作这方面的“食蟹者”路是前者出来的。
这是一部实用性、学术性兼备的文言虚词专著。 本书选收了文言常用虚词122个,每个虚词独立成篇,每篇都包括虚词图解、用法溯源、用法表解、用法辨析4个部分。“虚词图解”是先摆出该字的本义或基本义,然后标出它的引申、虚化、假借义及其用法,从而形成关于该字词类、词义及用法的演变图;“用法溯源”实际上是对演变图的文字说明;“用法表解”是演变图的例证,例句多采自中小学教材或常见的文言文;“用法辨析”则从该字的使用实际和读者的理解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容易引起混淆或值得注意的问题。 “用法溯源”是本书独树的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见解。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36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于上海。之后,在建国三十周年、四十周年之际分别出版了《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这两版《辞海》各有三卷本、缩印本、增补本和按学科编印的分册。其中,三卷本和缩印本发行五百余万部。199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与东华书局合作,在地区出版《辞海》(1989年版)。1993年,《辞海》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以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本版篇幅较1989年版略增,条目有大量修订,主要是反映外形势的变化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弥补缺漏,纠正差错,精简少量词目和释文。本版新增彩图本,配置一万六千余幅图片,版式也有革新,分为四卷,另加附录、索引一卷。同时,继续出版普及本(三卷),并在此基础上
张先亮、聂志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充分吸收了近年来语言学理论以及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重点讲授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反映了本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和较新的进展情况。本书侧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应用实际密切结合,并注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言学的区别和联系,在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体现语言学理论本身所应有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教材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简明性,教材主体部分主要介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附属部分提供了语言学分支学科领域的相关信息,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需求。《语言学概论》可供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文、对外汉语本科生,中文本科函授、自考学员以及其他语言学爱好者使用。
语类在语言学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因为语类是人类语言活动的一个核心概念,语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语类就是人类语言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语类研究对于研究语篇结构生成、语篇动态性、文化系统、文化模式等具有重大意义。在实践上,语类研究对于课程教学、文化传承等应用领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近二十多年来,语类研究主要关注具体语类的语言特征,而语类基础理论和分析模式的研究进展不大。 基础理论研究很容易失之肤浅、空泛,成为好高骛远之作,语类理论研究也不例外。为了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作者从语类的核心概念“目的”出发,以哲学目的论为基本理论依据,整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目的结构来研究语类的本质、系统
系词是人类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学术界或称之为空动词。西方语言学界对于英语系词的研究自传统语言学大师叶斯柏森(0.JeSpeen)等人以来,已相当成熟。张和友编著的《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系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期望对系词有更深入的认识。《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对现代汉语的“是”字结构进行了详尽论述,从核心义到边缘义,依次讨论了典型、准典型、语义特异型、聚焦型以及语气断定型等五种“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借鉴当代语言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如中心语理论和语法化理论,对表层结构各异的“是”字结构作了归一性解释。《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还尝试将汉英系词进行比较,了解汉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