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本书通过对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以及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等词汇词义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客观展示《广雅疏证》的词汇词义面貌及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雅疏证》从清代至今在词汇词义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广雅疏证》中的词汇词义现象,正确认识王念孙及其《广雅疏证》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拓展《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实证材料,经过阐述论证的有价值的术语、原理和结论以及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杨雪梅编著的这本《汉语近义词语辨析》通过大量例句及练习对汉语中常用的近义词语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不同并能准确地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辨析近义词语的一些基本方法。课文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课的练习首先是“做一做”,让学习者选择这一课所讲的近义词填空;然后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包含所讲词语的完整句子;第三个环节是“想一想”,向学生就某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是“练一练”,再次给出填空练习题和正误判断题,让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后是“说一说”,让学生用口头表达的形式朗读和造句。这五种题型的安排相互衔接,很好地照顾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教学建议:每周课时2节,每周1课。每次课围绕3~5组容易混淆的近义词来组织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 构式语法理论虽然传入国内时间还不到20年,但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式语法研究》收录了其中的37篇,分为8个专题:基础理论研究,词义与构式互动关系研究,中动构式研究,双及物构式研究,“把”字句研究、致使构式研究,构式与论元结构研究,动结式结构研究,这些论文从认知的视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刘正光主编的《构式语法研究》对构式语法研究具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本书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考察汉语的构句机制与诠释规律,以凸显其于类型学上的特殊地位。 以疑问句及反身词为经验基础,逐步厘清内、外状语跟与事性、使事性之间相互相生的关系; 以汉语名词组的发布与诠释为起点,深入探讨句法和语义部门间的映射议题; 从共时和历时双向切入,对汉语方言及台湾南岛语进行比较分析,以彰显其宏观层次上的通性及微观层次上的个性。
《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是陈宝勤教授的博士论文。论文以汉语再生词和音译意译外族词为研究对象,以殷商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段代表性文献为语料,采用语音、语位、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全面描写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变革、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进、科学的发展、语言的变化、中外文化交流等融为一体,对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系统的研究,考察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动因,探讨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机制,寻求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个性特征与普遍规律,描绘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共时状况与历时面貌。论文从音节语素化、语素词缀化、词汇语法化、结构词汇化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从词义转化、词义新化、诃义繁化、词义泛化、词义专化五个方面研究了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本书以中心语名词作为分析和解释定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出发点,重点探求中心语名词对定语小句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作用,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体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定语小句内部分类的合理性(第二章)、两类特殊关系小句的限制条件(第三、四章)以及名词补足语小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第五、六章)。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细致分析,本书从新的视角对多类复杂定语小句现象进行解释,揭示出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定语小句间的语义互动关系对定语小句结构的合法性、形成原因和解读倾向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特定的名词语义特征和概念结构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功能语法导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可供语篇分析参照的语法理论巨著。它建构了一种语法体系,阐述了现代英语的口笔语语篇。 《功能语法导论》所依据的理论就是作者自己创立的系统语法。不过,这里的宗旨并非系统理论本身,而是系统的输出部分。它之所以称为功能语法,是因为它是为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而设计的:探讨个体怎样依据所表达的意义从可资利用的句法结构和词汇中作出选择以及为什么作出这些选择。事实上,韩礼德教授是要详细确立功能语法分析的基本原则,而读者可以据此分析语言使用的任何一种语境,诸如教育语境、发展语言学语境、人种学语境或文学语境。 《功能语法导论》是一部实用教程、一种针对各类语篇的描写和分析工具。它又是一部令人振奋之作。在将理论应用于语言分析的
本书研究内容,就是对四大经典的 新词新义 ,作了四种 解构 ,再细加分析,更以科学比例量化。这是极细微的 针线工夫 ,将字字珠玑穿连成串,重新组合建构复原。苟非治学多能复发大悲心者,何能完成此一巨著! 李志夫 《基于梵汉对勘的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语法研究》一书,在全面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部汉译佛经,运用梵汉对勘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存在于这几部佛经中的共同的语言现象,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探讨这一时期的中外语言接触对于汉语的影响。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对佛教学、中印文化交流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姚振武
本书利用西汉和东汉的详尽的共时和后时语料,对两个时期词语附加、量词、否定句中代宾位置、动趋式和被动式等语法专题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比较。两个时期的语法存在许多相同之处,而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东汉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副词、形容词、动词、名词、代词附加成分。遭受类被动式在东汉时期出现并居被动式的首位,而同是在先秦和西汉使用频率很高的“为”类被动式和“于” 类被动式的使用比例明显减少。“被”字句的表达法逐渐完备。在先秦时期占优势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西汉时期开始衰减,东汉时期则基本已经消失。在西汉时期“来”和“去”用在其他动词后构成连动结构,但是在东汉时期部分已经虚化为趋向补语,在东汉时期动趋式已经出现了。从数量上看,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东汉都在西汉的基础上增加很多。以扬雄为
......
眼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因此,视觉动词就成为重要的感官动词。感官动词多具有多义性,视觉动词更是如此。本书以现代汉语*有代表性的视觉动词“看”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分析它的十二个义项句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它在不同义项下的句法、语义功能,探讨它语义演化的认知动因,认为“看”发生语义演化是在转喻和隐喻机制作用下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关于“看“的语义网络。同时,本书还将从历时的角度,探讨“看”各个义项出现的时间顺序,认为历时演化中先出现的义项往往是转喻作用的结果,后出现的义项则是隐喻作用的结果。“看”除了单独使用外,还会构成一些格式,我们还对由“看”构成的一些常见格式进行阐释。
本书从认知语义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的限制条件以及所表达的意义与功能,进而概括出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背后的认知原则。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赡,论证周密,在研究汉语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方面多有创见,可供汉语语法研究者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迈克尔·达米特的哲学语义学研究》探讨了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迈克尔·达米特在语言哲学方面的语义思想,认为他对语义形成的论述其实是对人类思想的一种解释和对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在语义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他的语义学观点放在以证据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分别就其具体内涵、理论架构、构成原则、逻辑基础、核心论题、基本特征及应用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给出了刻画当代认知语义学内容的一个良好示范。这对我们把握达米特的哲学思想内涵,以及分析语义学研究的当代走向和方法论意义是大有禅益的。
张家骅编著的《俄罗斯语义学(精)》包括对俄罗斯语义学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对相关语言个案的实证研究两方面,侧重词汇语义学,涉及词义、指称、义素分析、预设、配价、词汇函数和体貌范畴等语义学基本问题。本书注意运用俄罗斯当代语义学理论与方法分析汉语,进行俄汉语言对比研究,减少俄语例证给不熟悉俄语的读者造成的困难;有些章节将俄罗斯语义学问题置于西方语言哲学及我国相关研究的语境中论述。贯穿全书的思想是,语词的语法属性和句法行为大都可以从它们的语义、语用分析中求得解释,期望可能从一个侧面为语义/句法的界面研究提供启发和思路。
《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共收论文32篇,包括三部分:1.出土文献语法研究;2.传世文献语法研究;3.古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所收论文属古汉语语法领域有较大发现的、原创性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扩宽了古汉语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为我国古汉语语法发展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