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是我国文字学研究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及文献史料价值的著作。本书稿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作者丁易、(原名叶鼎彝)历尽艰辛,耗时七载,玉汝于成之作。 丁易著的《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始于作者问学北平师范大学时,师从钱玄同、黎锦熙先生习文字文法之学,抱志 纂集甲骨金文陶钵篆隶汇为一编,穷其形体变迁,究其义训溯源 ,当其发轫撰集,写定可待之日寸,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遂投身抗战,书稿在动荡迁徙中部分散佚。幸得朱光潜先生邀其至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得以 尽观武大所藏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诸书 ,重将佚稿参证考订、摹写移录。后又应黎锦熙先生之聘,至西迁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历时十月,全书始成。黎锦熙先生阅后甚为称赏,当即为之题签。因条件所限无法排印,作者
这是一部科学观察著作,是一个儿童的成长日记。本书观察记录了乳名叫 冬冬 的中国女孩零到六岁半的语言发展,以及她的生活、行为、心理活动等,时间从1985年1月16日到1991年7月22日止,也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状态、教育理念、邻里关系等等。作者认为,这本书是世界上记录儿童语言发展时间*长的一部,是原生态的语言发展史,其中语言资料90%都还没有进行科学利用。全书按日期记录编排,分六年,每月有大标题,每日又设计了小标题,对婴幼儿语言观察的科学记录方法、记录的内容包括婴儿语音发育和词汇及语法的习得、方言和俗语民谣语料等,对语言研究者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家长对婴幼儿的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对年轻的家长也会有所启发。
“常用公文写作丛书”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有关公文的规定,熟悉什么写什么,把重点放在写什么、怎么写上,不做或少做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深入探讨,而以公文实际工作者和教学人员可用好用管用作为丛书的最高追求。多以一个具体文种或某一专题作为一本分册的研究对象,如怎样写报告、怎样写总结、怎样标注主题词、怎样安排公文格式等。 本书介绍了怎样写领导讲话稿,主要面向的读者是直接从事公文起草、审核、阅批的实际工作者和公文专业的教学人员。
《德宏傣语教程》系统地涵盖了德宏傣语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教材从辅音(声母)、元音(韵母)以及声调的读法和写法入手,发展为词的拼读和拼写,继而逐步转入短语、句子和短文的学习。内容深入浅出,还给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了全面的拼读和拼写练习,使得德宏傣语初学者能够轻松入门,循序渐进。《德宏傣语教程》涵盖了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配套的拼读、拼写技能练习,起到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是一本德宏傣语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德宏傣语基础阶段教材。《德宏傣语教程》适用于德宏傣语学习者、培训班学员。
《 研究》分析马叙伦《蜕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基本风格和重要思想,探讨马叙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剖析硒限所在,同时对其治学方法加以归纳,凸显他的学术精神,挖掘他能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可以为《说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可靠资料。
胡壮麟编著的这本《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谈的是语篇研究,而且主要谈其一个方面: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语言既然分为不同层次,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自当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偏重于语言内部,尤其是词汇句法层的体现过程。本书除保留这些基本观点外,试图把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主位―述位理论、信息理论、语境理论,以及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进来,在更大范围内探索语篇衔接连贯的种种手段和原因。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全国人民都在为60年的成就而欢欣鼓舞。各出版社也在为出版反映60年成就的新作而忙于组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早在去年初就向我组稿,要我主编一本反映中国民族语文工作60年成就的专著。当时,出版社云峰社长和莫福山总编辑亲自登门约稿。他俩都是我的老朋友,1997至1999年,我们曾经为编辑出版大型五卷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而共同度过了无数艰苦而愉快的日子。虽然这一时期我手上还有好几个活儿要做,但这本专著的价值以及与两位出版社领导曾经有过的友情,使我欣然应允。 1996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约我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一书。我领回任务后,就约请各分支领域的老将一
《20世纪中国翻译史(修订版)》管窥清末民初时期,叙述的是“语际”翻译,即中文和外文(主要指西方文学)的互译活动。笔者方华文欲将梁启超、严复及林纾称为当时的“译坛三杰”,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译业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无论在译品类型或翻译观念上都大有建树。三者中梁启超年纪轻,翻译的作品少,但他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故列“三杰”之首。在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和茅盾不但叱咤文坛,且在译界也纵横捭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故本书予以重笔浓墨。
本书编有苗语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形式、拼写规则等基础知识,同时,为巩固对苗语声、韵、调的学习,编有会话课文、说明文、议论文、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以及用苗语创作的诗歌、通讯、散文、小说等作品文章,内容涉及苗族家庭、日常联系、节日、生产、生活、婚姻、丧葬、音乐等。课文后还设计有练习,旨在加强训练。通过教学,完全可以达到提高苗语水平和掌握苗族文化知识.并能使用苗语进行新的创作,能够胜任编辑、记者、文化研究等工作的目的。
《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是古文字考释研究集成类型的工具书。它有别于其他全文收录或部分截录式的集成类古文字工具书,是古文字考释研究资料的一种新体裁。全书以表栏形式概要地汇集迄今为止研究者对古文字的考释意见,将通常是长篇累牍、繁复艰涩的复杂考释,简要地归纳在十数字或数十字的简短篇幅内,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清楚了解相关古文字考释成果的内容要点。为方便读者查考原始考释论著,编者在每条考释提要后皆标明资料出处:作者及书名、论文篇名(或器名、卷次);论文还标明刊物所刊或网站登载日期等。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研究》在借鉴、吸收中西方词汇语义理论、词汇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语言学词汇、词义系统研究中成熟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对《齐民要术》中的农业词汇(主要是“种植业”词汇)的意义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描写。通过这项研究,从专科词汇系统研究出发,由局部入手证实了“词汇是成系统的”这个理论命题;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提炼出一套描写汉语词汇系统的方法,并在农业词汇系统研究实践中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解析和验证;此外还探讨了专科词汇系统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实例证明农业词汇系统研究对于农业科技史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孩子们好学的汉语好学好说,即学即用。学一句可以用一句汉语,可以与中国孩子一起玩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