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交互式展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世界,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玻璃橱窗观看价值不菲的展示物,他们期待通过对亲自动手获得体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中,即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让人们能够接触真实的物品和场景,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本书介绍了可动手展示的概念及其教育内涵,并对影响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持续成功性的展示设计、财务、市场、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活动和重要事项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后对可动手展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全书从实践出发,为博物馆学相关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导。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讲座中,就讲演者的知名度、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以及在普及与学术的结合、听众人数(在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方面,声望、首届一指的就是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这个系列年度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主题开放,论述深入,叙述新颖,不守常规,多个学科就一个主题由各学科从多个视角来阐述,主题本身似乎不属于任何学科,比如 结构 起源 颜色 灾难 记忆 证据 时间 身体 等。 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真正有机结合,真正知识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的解释。 讲演者有画家、舞蹈家、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神经系统科学家、控制论者、建筑大师、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开通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的问题。 本书汇集了“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与会代表提交的40余篇论文和演讲报告、优秀案例,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既有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也包括对数字博物馆开发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北京乃至全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研究的水平。本书的出版 犹如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新蕾,曾经和仍在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辛勤耕耘的朋友们,一定会受到教育和启迪。
此书围绕民族类博物馆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开展的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在此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经验,也同时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希望在此研究成果中能为业内提供一种理念创新、实践创新的模式,架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同时收录国内一批著名博物馆学专家的*研究成果也为业内同行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
美术博览系列丛书是旨在美育大众的专业艺术图书,以宽阔的视野向读者传递国际国内的艺术专业信息,传播艺术知识。内容丰富,尤其强调可读性,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既是专业人士的参考读物,又是非专业人士的休闲读物。本辑主要介绍了博物馆文化,带领读者走进博物馆,足不出户领略博物馆的艺术与文化魅力。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博物馆12讲》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顾群主编的这本《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2014上)》为涉及民族博物馆理论、实践、文物、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等方面的论文集,概计20篇,深入讨论民族博物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民族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民族博物馆机制创新、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地方民族博物馆发展历程、当下民族类博物馆热点问题评析与解读、民族文物界定、民族文物征集与收藏保护、民族文物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旨在追踪全国民族类博物馆的行业轨迹,推出民族类博物馆的前沿学术成果,从而推动民族博物馆的行业发展。
始创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所珍藏的珍贵文物共有12万件之多。面积达1万2千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内,设有11个专题陈列馆、3个展览厅和一个捐赠文物专馆。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拥有一批古文物研究、鉴定和考古的高级专家,有出版物和现代化图书馆、实验室、文物修复室,并设有一个多功能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厅。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绝佳工具。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