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述和评估主流生涯发展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 引入大量相关研究,并与各种生涯发展理论的介绍相呼应,便于读者了解这些理论及其走向。 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凸显各种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便于读者把握它们的异同。 强调生涯咨询的操作,阐释各种生涯发展理论在其中的运用,便于读者学以致用。 构架清晰,内容全面,便于读者把握生涯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
本书详列12种内在心理模式的轮廓,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型,重建精神平衡,认识真我。通过本书,我们会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性、结构性的了解。所有的内在成长都是从自我了解开始,有了这个工具,会让我们的路途变得轻松。 我们可以把12种原型看作内心的12个面向,各有不同的功能。这些部分有的比较发达,有的比较虚弱;有的会因为某些心理创伤而以负面的方向作用,有的却因发展顺利而成为成熟、有能力的部分。有了这份了解,我们就能针对自己的缺失加以疗愈和平衡,避免一再的在相同地方犯错跌倒。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本书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快乐、恐惧、愤怒和悲伤,当这些情绪升起时,你是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在作者这位深度心理灵性治疗师的眼中,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情绪,基本上就等于不了解自己。“活着就是去感觉,去感觉就是经验情绪。”情绪是我们存在的象征。在本书中。作者系统地探讨了十九种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的特征和运作模式,以及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工作。 在作者的情绪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内容。 适应性恐惧:生物本能的,对当下威胁的反应 非适应恐惧,投射到过去和未来的恐惧,表现为担忧和焦虑 健康的羞耻:触发我们的良知 不健康的羞耻:是伪装成良知的“内在批评家”,试图操纵我们 洁净的愤怒:是保护我们脆弱和弱小的部分,可以和慈悲共存 不洁净的愤怒:混合侵犯、敌意、憎恨,可能变形为攻击 情境之乐:基于外在物的获得产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