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
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 詹姆斯的代表作。它既是当时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本总结,又是詹姆斯机能主义(或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不仅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被公认为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书中所列主题包括大脑的功能、习惯、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思想之流、自我意识、注意、概念作用、辨别和比较、记忆、感觉、知觉、推理、本能、情绪、意志等,大致确定了以后百余年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部巨著已经被翻译成法、德、意、俄和西班牙等几十种文字。
荣格红书套装 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荣格、了解分析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 自我实验 ,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 时光之书 ,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
中国当今社会的特殊形态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带来了巨大冲击,心理健康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作者结合自己在行政、学术和教学多方面的经验与实践,从中小学校心理 教育研究、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基础研究六个角度以六卷本的形式,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失为一部恢宏巨著,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灵励志书。
人工智能科学既是全球学界热点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但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科学和工程学角度写就的,从哲学角度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还相对稀少。虽有一些论文论及,但是无大部头的系统论述。这和人工智能科学自身的研究目标有关。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过机器模拟的方式来全面复制人类心智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西方已经有一门比较火热的新哲学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学”,甚至有自己的专门刊物,如“机器和心智”。但汉语哲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全面跟进。所以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内容: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这一思想正是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唐娜·哈拉维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和“经验”这两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