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快乐》告诉我们:快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来自内在的能力、一种生存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潜能。虽然人生外在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快乐可以内部求得通过心智的训练,就可以改变脑部的结构。在本书中,他巧妙地结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揭示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告诉我们用哪些方法处理负面情绪,开发并培育快乐的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的幸福快乐。
在对整个自然秩序发表意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当中,还原论的唯物主义被广泛视为专享严肃的可能性。人类正沉迷于一种希望,梦想做很后的清算,但理智的谦卑要求我们抵制住诱惑,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哪怕是很发达、很成功的科学知识――原则上足以理解整个宇宙。 哲学的一个正当任务是考察当代科学知识的限度。 《心灵和宇宙(对唯物论的新达尔文主义自然观的诘问)》旨在论证心―物或心―身问题不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且涉及心灵、大脑和动物有机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也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宇宙及其历史的理解。 本书是当代杰出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的心灵哲学经典力作!层层诘问,发人深
《福柯在中国》是2014年11月举办的纪念福柯逝世30周年讨论会“福柯在中国”的最终成果。它是对纪念会议的严肃记录, 也是一个有关福柯的褶子。与会者以福柯理论研究领域中青年学者为主,论文针对福柯在政治、哲学、伦理学和艺术等各领域的主张和成果展开。这些论文可能并非对福柯的准确还原,但体现了中国人此时此刻对福柯的特殊理解。它们集合在一起,好奇心、激情和知识友谊也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福柯到中国的漫长理论旅行(而且注定会一直旅行下去)的一个片段。
《太极哲学》是我国当代部集中研究“太极哲学”的学术专著。它从范畴体系、命题体系和有关中国传统哲学史料诸方面,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太极观念”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太极和谐辩证法。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中华民族赖以绵延发展数千年的和合精神。它着重从哲学原理的角度叙述和分析了《易经》、老子《道德经》、宋明理学和王夫之哲学等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和合理合理内核;它又参考了我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成中英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加以诠释、融化、发挥和系统化,以便有助于建构中国当代新的“太极哲学”和“太极美学”。
《想透彻(当代哲学导论)》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当代哲学导论著作,介绍了人类生活中很为关键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灵与知识的本质、道德论断的状况、上帝的存在、科学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法则。 有名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阐述了在我们的时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希望活得更有思想深度的人们来说,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为什么重要。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就意味着信奉某些哲学观点,或者是某位思想家的追随者。与此相反,阿皮亚认为,“哲学探索的成果并不结束于某一固定观念,而是心灵在众多的可能性上更舒服地休憩;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开始新的探索。” 本书围绕八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形而上学,追述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何思考这些主题,比如霍布斯、维特根斯坦、
计算主义,特别是认知计算主义提出之后,曾遇到很多挑战,比如“空泛性”挑战,“计算的主观性”挑战,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挑战,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的挑战, “无心人”的挑战,等等 面对这些挑战,计算主义的支持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化解着这些挑战。 《当代新哲学丛书·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将追踪计算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对可能的挑战进行回应。
《哲学宣言》或许是与那种宣称“哲学终结”的各种思潮进行抗争,宣布那不是一个应当宣布哲学业已终结,而是需要让哲学“更进一步”的年代。二十年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的欧陆学术中,不仅不会再有人继续宣布哲学业已终结,相反,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在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谈“哲学”。这种“哲学”带有浓厚的心灵鸡汤的味道,明显将哲学庸俗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道德化的法则,即当今的“哲学”无处不在。因此,巴迪欧需要再次写一部《哲学宣言》。不过,这次在《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第二哲学宣言》中他所针对的目标变成了过度存在的、媒体上的心灵鸡汤和健康俱乐部式的哲学。所以,为了拯救哲学,巴迪欧宣称要将哲学去道德化,再次引入了柏拉图的意见和真理之分,将当下流行的无处不在的“哲学”看成高尔吉亚式的智
在传统形而上学以及本体论神学之中,身体还并没有自己的语言,如何让身体表达自身,让身体以身体的方式言说自身,回应尼采让生命返回大地的召唤,20世纪西方思想开始了艰难的冒险。 《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试图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展开自身感发、它异感发与无感之感的结构。同时,通过身体的现象学重新思考身体与意识的关系,通过技术的历史生成展现身体的外在代具性,通过身体的欲望展布思考身体的谱系学,以及通过身体与自然的元素性的关系展开了身体的不同面相。《身体》的书写本身也体现出身体感,即试图让身体的诸多器官,口、耳、手以及乳房等,来表达自身的生命形式。
《哲学逻辑研究》是199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逻辑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一阶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条件句逻辑,多值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弗协调逻辑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哲学逻辑研究》全面、系统、准确地论述了哲学逻辑领域的重要分支,同时也阐述了作者近年取得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若干新的逻辑系统,如不用联结词和量词的一阶逻辑系统,弗协调逻辑的一些系统,这些成果达到了国际逻辑研究水平。它将有助于国内读者对于哲学逻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加深对新理论、新成果的了解,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深入开展现代逻辑基本理论研究。
所谓“前沿”并不仅仅体现为时尚的理论话题和前卫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文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恰恰是那些每个时代都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趣的亘古常新的问题,比如“再现”、“表现”、“形式”、“结构”、“理解”、“意义”等。在当代审美文化现实的语境中对上述问题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重新阐释,并以此促进人们当代文化艺术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完善,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步伐相协调,并以理论本身的前瞻性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以预测和引导,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理论之“前沿”意义的真正内涵。 总之,扣紧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综合创新中建设当代形态的文艺学理论体系,这是本书系的研究者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宗旨。
西方哲学史流光溢彩,当代法兰西堪称思想重镇。“哲学领域中的毕加索”德勒兹不循常规,思想概念充盈着穿透力和增殖性。德勒兹差异哲学、游牧美学衍生出跨语境的哲性诗学,挑战“理论之死”。汪洋恣肆的德勒兹思想“雷暴”,冲击着封闭、僵死、静观的既有辖域,带来洞察与逃逸之乐。德勒兹哲思触媒般地穿越异质丛生的多重语境,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激活了哲学与诗学交叠互渗的思想游牧,生成了理论“千高原”的新空间……
《心性灵明论:关于人文精神与心性本体论的研究》分为13章,探讨了大道历史哲学的原理,心性本体论的研究,灵明心体与精神创造,论天地立心,论为生民立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