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反向思维的,因为事物的本质也许正与其表现相反。即使表里如一,为求兵行诡道、出人意料或创新,也需要从相反方向思考或寻求方法。不懂得反向思考,即使蛮力耗尽,也未必逃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掌握逆思维,你可以退为进、以寡敌众,轻松绕过障碍,成功到达终点。个中诀窍,尽在本书之中。
记忆,这个曾被蒙上神秘色彩的心理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的关注,至今仍是各界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心理学,再到今天的认知神经科学,记忆的奥秘被人类不断发掘,至今仍有未知的领域等待着研究者们探索。 这本专著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一个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记忆模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模型,并引述了多种经典的和新近的实证研究,从联结、认知、分区、巩固四个方面逐步深入地阐述了有关记忆的心理学及生物学的过程和特征,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们提供一个全面、详尽的参考框架和学习内容。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部分概括介绍了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四个主题。通过对这主题的概述,介绍了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整体架构和主要成分。第二部分的主题是联结,主要是从一个微观的视角介绍了
本书取名《隐喻认知功能探索》,把重点放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以区别于其修辞功能。“探索”是一个过程,主要指西方学者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探索。章首先回顾了西方思想家的有关论述和思考。没有前人这些理论上的探索,就不可能出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隐喻热和认知语言学思潮。近年来,西方隐喻研究由抽象思考转入具体分析,著述繁富,令人目不暇接。限于著者的水平和阅读兴趣及范围,只能“自以为是”地撷其要文要义进行归纳介绍。我认为,要比较完整地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有几位学者的理论观点不容忽视。首先是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见第三章)。他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大量的实例和严密的推理,无可辩驳地论证并确立了隐喻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的命题,把隐喻研究从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