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全本译注”包括《大学译注》《中庸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诗经译注》《尚书译注》《礼记译注》《 译注》《左传译注》。《四书五经全本译注》遴选我社已有译注类资源,是为中等水平读者阅读而编著的普及读本,译注者充分把握“四书五经”成书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译文简练准确,既 程度保留原典精华,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时至 仍然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欽定篆文四書》是清康熙帝命大臣用篆書形式編訂的儒家經典。康熙帝認為“漢人傳經多用隸寫,至唐開元改寫今文,於是諸經悉從楷體,古經舊本久已沿訛”,需要用小篆體重新考訂、書寫,“俾學者奉為圭臬,得以循流溯源,有禆經學”。當時用篆文編訂的經典還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春秋》六經。時特設篆文館,李光地、王掞為總閱官,張廷玉、蔣廷錫、陳邦彥等為校閱官,王澍為校對官,張照、薄海奉旨校刊。參與編訂人員中的王澍和張照皆為著名書法家。清初工書者,大抵淵源於明文徵明、董其昌兩家,王鴻緒、張照為董氏嫡派,何焯、王澍則與文氏為近。王、張尤為一時所宗。 據康熙原本原大景印,選用上等宣紙,珍本再造,疏朗悅目。
唐代韩退之、李习之、赵宋司马君实与二程对后来被称为“四书”的古代文献已经重视有加。特别在南宋朱熹鼓吹之后,直到清末,《四书》为士子、熟读之书。因为不这样,莘莘士子就 没有进身之阶。当时统治者要利用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就在《四书》里,土人读好了《四书》,才会得到赏识。明清两朝已有少数人反对《四书》的孔孟之道,嘲笑让《四书》禁锢了头脑的儒生。清亡之后,《四书》宣扬的孔孟之道遭到两次大规模的严酷的批判:一次在上世纪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另一次在上世纪的“文革’’时期。经过这两次大批判,特别在后一次“革命”之后,《四书》在扫除之列,地位一落千丈,这个命运与《五经》一样。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中,不知《四书》为何物者居多。 可是时至今日,不知《四书》为何物的中学生不多
《四书五经》,是 四书 与 五经 的合称,是*重量级的儒家经典。其中 四书 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书籍的合称。。书五经《四书五经》中的九部儒家经典代表了儒学的精义,从古代社会至今都对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读者对《四书五经》有全面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我们以权威、精良的典籍为底本,精选一些优秀篇目汇集成书。书中除原文外,还加入了准确的注释和简练的译文,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同时文字上方的专家批注更加详细地诠释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