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学习书法务需深入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从汉字发展来看,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若从盘庚迁殷算起至秦统一中国,约有一千一百年的时间完全是篆书史,占书法史三分之一的时间,遑论篆书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篆书对后世其他字体如隶、楷乃至草书的演化还具有指导、约束乃至规范作用,若能深入学习,自然会对书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后人将秦代的篆书称为小篆,而将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笼统地归为大篆范畴。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据说为秦相李斯所创,字形取纵势,笔画粗细一致,圆润遒劲,结体均衡对称。篆书在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仍被作为“正体”使用,后因隶书、楷书渐次兴起,篆书应用渐少,书写也渐式微。至唐,篆书颇有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从文字,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形声旁推及会意。依此三个原则去治训诂之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成一家之学。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古代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五卷,宋杜从古撰,是继《汗简》、《古文四声韵》之后又一部古文字典,辑录了当时所见的传钞古文和出土器铭。该书在搜集古文方面比前二者有新的增益,涉猎甚广,如青铜器铭文、周秦碑刻文字等,可与前二书互参。 从今天来看,该书的价值主要有雨点: 一是补出了《集韵》里许多重文的古文写法。二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采用了《汗筒》、《古文四声韵》二书的古文字头,占到三分之一强,扩大了古文形体的范围,同时也是对《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新贡献。 《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由丁治民先生据《永乐大典》残卷、《古老子》碑文、《集韵》进行了校补工作,具体情况见「校补说明」。 《古文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把《古老子》五千多字的古文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
《六书故》三十三卷,前附《六书通释》一卷,宋戴侗撰。 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二00年)。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登进士第,由国子监簿守台州。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年),以秘书郎召,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起。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享年八十五岁。著有《易书四书家说》《六书故》。今传《六书故》。 戴侗致力文字训诂之学,渊源有自。其父戴蒙,字养伯,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0年)进士及第,调任丽水尉。不久,弃官从学朱熹于武夷。养伯善于辨难,深明“六书”之学,曾“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塾,而不果成”。其兄戴仔,字守镛,尝举郡孝廉。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治学,安贫委顺,于《诗》《书》《易》《周礼》《四书》等皆有传述。戴侗承
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大
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大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实为本,纵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彰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设立五陉晔士二土于学宫之后,直至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依据,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霞断狱气 礼 成了覆迁巴,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学、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所有官私学校之中,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书是家喻户晓、历代传承的优秀教育著作。其词句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丰富的知识与行为准则,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生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深远的教育意义。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
尔雅是中国历史上*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尔雅一直被列在经部,或依于孝经,或附于论语,或列于小学训诂之属,被作为古代教育的文献和学习的工具。郭璞尔雅序对尔雅解古今之义、五经训诂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天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摘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关于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或谓孔子门人所作,或谓周公所作,或谓秦汉学者纂集。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汗简》和《古文四声韵》这两部传抄古文字书,自宋代成书後,研究者对其贬褒不一,但批判、怀疑的观点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战国文字研究的兴起,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二书的价值。特别是近年来,由於大批量战国简帛资料的研究热潮持续不衰,《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利用其中的传抄古文与出土古文字互证,已成为古文字学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本书请李零、刘新光生先做了校勘和通栓,并对其作了修订。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东汉许慎为我国学术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博通经典,有“五经無雙许叔重”之稱,可见学人封其崇敬之情。其学术成就主要體现于《说文解字》和《五经異義》二书之中。 写作宗旨如其自序所云,意在纠正时人主要是今文家根據隸书形體穿鑿字義、進而附会義理之弊,力求準確解释字形之来源,正確领会文献之内容,正如北齐颜之推所云:“学者不读《说文》,则冥冥之中,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其为后世绳与有如此者。许氏连用六书理论,系统解释字开、字義,并在分析形聲、假借以及注明音读时旁涉字音,丛而文字、聲韵、训诂等方面均有所继承,并多有創獲。《说文》至今仍为整理古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