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内涵古代丰富的文物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及相关义理。其中,《礼运》展示了儒家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大学》揭示了为学的内容和顺序,《中庸》成为宋儒构筑理学体系的经典依据。本书除力图准确表达原文外,对一些名物制度,详细疏解,字斟句酌,平实有据。难字又加直译,很好浅显易读,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入门书。
本书是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其人如天》读史记,直接触及历史人物的魂魄,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如同司马迁及其笔下人物的知心人,经他勾勒,刘邦、项羽、张良、韩信、萧何等一代豪杰便仿佛有血有肉活脱脱地来到今天;作者从他们身上发现的生命气象又着实给人新鲜感,仿佛我们今天才识得他们的真容。刘邦表面上无赖轻慢,内里的伸缩自如却是王者风范;项羽外表上盖世无双,负才任气却是他英雄气短的原因;张良的从容有余令人遥想不尽,相较之下,韩信的自矜倨傲就显得格外刺眼…… 当我们触摸到这群古“汉”人敞亮饱满的魂魄,再看历史会感到格外真切,我们自己也能从中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 “今天读到仁明写的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魂兮归来话史记的感觉。……仁明要告诉我们的是,原来汉人的真容就在《史记》里。”——诗人 杨键
《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采用编年体例,全面考察今文《尚书》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全面: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本书是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迂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手资料,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彩色图解版·白金版)》通过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历史巨著,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书中增设了导读、注释、译文、名句精解、文史知识等辅助性栏目,并对难解字词进行了注音,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深入体昧作品的内涵。同时,编者
《新编说文解字字典》既解释了每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读音、词性以及书写应注意的问题等。又结合汉字的形成解释了汉字的造字意图和造字方法以及本意或较早的含义。在说明这些问题时,编者引用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新附》、《甲骨文字集释》以及近代文字学家的著作等一百余种字书、工具书。
《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书,所载起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中兴汉室,终至刘协禅位于曹丕,曹魏代汉而立,记载了东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上承《汉书》,下接《三国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为国学经典名著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享“前四史”之美誉。 体例上,《后汉书》吸收了诸史体例之长,以纪传体形式“网罗一代,事义周悉”撰写东汉历史,兼采“以类相从”的著史方法,人物传记不囿于时空限制,将当时社会上品行相似的人物归于同一列传,含有综述的性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开创了《党锢列传》《宦者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逸民列传》《列女列传》七种人物类传,不仅以更开阔的视角描绘出东汉一代的社会风貌,而且也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就史
《山海经》共计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非常值得一读。此次推出的《山海经详注》,结合郭璞、吴任臣、郝懿行、袁珂等多家注释,对《山海经》一书中的疑难字词,尤其山川地理、古动植物、神仙怪异等加以详细注释,内容深入浅出。为了便于读者更加直观理解文字所述的内容,特将清人汪紱于《山海经存》中手绘的430余幅图片移植于相应位置。
《齐国人物志》共收录463个历史人物。上起姜太公封齐,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凡在此时期内的齐人,无论活动于齐国还是活动于其他诸侯国,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籍可考,皆在收录范围。 有的人物,虽不是齐国人,但一直活动于齐国,也收入《齐国人物志》,如卫公子开方。有些人物,虽仕于他国,但是齐国人,也收录《齐国人物志》,如蒙武。 虽出生于齐国,但外嫁其他诸侯国的女子,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有关,则收入《齐国人物志》,如晋侯重耳夫人、鲁庄公夫人哀姜等;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无关,则不收录。 《齐国人物志》尽理按人物在世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若生卒年无考者,按其生活时代前后酌性排列。 有部分人物,其姓氏名号、生卒年代、籍贯乡里、生平著述等异说纷陈,等者或尽力考证,或采用存疑的方法辑入,
《周礼》所记载的饮食制度为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之滥觞,其所蕴含的饮食思想和饮食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周礼》食官规模庞大,有50种食官和3794名餐饮技术人员,其职能涵盖了饮食活动的全过程。 王雪萍编著的《周礼饮食制度研究》以《周礼》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整合饮食资料的基础上,依照食官职能,明确《周礼》饮食制度的类别与内涵,从学术层面考察《周礼》食官制度、饮食结构和膳食制度、饮食器具使用制度、食礼制度;结合先秦其它文献和考古材料等,采用比较的方法,点与面结合的方式,辨释、考证相关制度,展示《周礼》饮食制度的全貌。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名师讲义: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讲义》作者是着名的语言学教授周祖谟在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经典讲义。其中创见颇多,而又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至今也为不易之言。
《徐仁甫著作集:乾惕居论学文集》主要内容包括:跋唐写本隶古定尚书释文残卷、对雨楼本《荀子考异》跋、章太炎《中学国文书目》跋、刻龚向农先生《孝经郑氏注附叔录》跋、书郭沬若《子禾子釜考释》及杨遇夫《子禾子釜再跋》后、书瑞典马悦然博士关于《公羊传》“与”字的研究后、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五代刊本切韵残卷跋等。
《论语通释》是一本谈论修身治国道理的书。“修身”就是培养高尚的品德,它是正确地为人处世、妥善地治理国家的前提。不可否认,《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已经不适合于当代社会,但里面还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继承。我们在用现代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头脑的同时,再用《论语》中的精华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就会变得品德更高尚。 阅读《论语》,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从古到今,注释和解说《论语》的著作出现了很多种。无论我们阅读哪一种,都要记住:修身治国读《论语》,自己的心得最重要。而读《论语》要有自己的心得,就必须读懂原文。而要读懂原文,就必须对原文中的每个字词、每一句话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在这一方面,《论语通释》或许可以作为您的选择之一。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让我们在实现修身治国的理想中,互
《尚书》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同时也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性文献。清初学者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占今本《尚书》总篇数五十八篇的近一半)“定案”为“伪书”。上个世纪前期的“疑古之风”更强化了人们这种认识。本书是对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举证和论证的一次全面甄别,涉及历代古文《尚书》研究中主要问题,旨在为学术界“走出疑古”后的重建中国古代史提供更加科学的史料基础。
《论语注释及人物类编》是从四个方面讲清楚孔子文化,讲清楚孔子文化,第二讲清楚《论语》这本书,第三讲清楚孔子与中国,第四讲清楚孔子与时代。《论语注释及人物类编》就是讲清楚《论语》这部书的新尝试,按人物编排《论语》是一大创新,有助于我们对某个人物进行集中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尽可能的还原《论语》中历史真实的孔子和弘普及华传统文化。
本书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为修撰《资治通鉴后记》而作的札记,共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书中所记大多为作者所见所闻,记载真切,所记史事注明来源。《涑水记闻辑佚》《温公日记》《温公琐语》《诸家著录题跋》附录在文后,同时还有人名索引,除使用四角号码检索外,还增加了《笔划检字表》,增加读者查找的便利性。
近年来,有关天津地方史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且多有专著问世。《近代天津图志》的出版,则是以图片反映近百年来天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为研究、学习天津近代史提供较为集中、典型的形象资料。 《近代天津图志》上限始自1860年天津开埠,下限止于1949年天津解放,共收入一千二百余幅图片,并加简要说明,再现天津的历史风貌与近代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