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朱元曙、朱乐川编著的《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十二卷,朱元曙撰。朱希祖先生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名列章门四王,太炎先生称其“博览能知条理”,复以“弟子中老成者”许之。朱氏殚见洽闻,尤精乙部,维身丁板荡之际,隐忧独深,故平生撰述以摅绎国粹、激扬风俗为先。特严于《春秋》夷夏之防,伪楚伪齐事迹之考订、南明三朝遗书之搜罗,皆职是也。是书起光绪五年(生年)讫民国三十三年(卒年),凡有关先生行述、思想者靡不网罗,诸如先生自著之书及诸家日记、谱牒、书信、学术专著、政府公牍之类,皆接取其要,不事枝蔓,以时系事,并一一注其出处时地;偶施按语,多闻阙疑,不为武断之说;每年之后复撮本年要事以为专题,尤注意于先生学术计划及撰述之起讫年月。执此一编,而先生一生行事如在目前。维先生游于章门,同学炳炳辈立,
《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是江西省历代进士的全传,历史上共产生了约11万进士(指正科文进士),而江西进士共一万两千多名,占所有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对研究江西地域文化和中国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以地域(行政区划以清末为准)分卷,每卷按年代(科分)来编撰进士传记,它是对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志碑铭人物传记等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比勘校对补充考订而成的江西历代进士传记大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书末并附有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及索引,以便读者翻检。
《无锡文库(第3辑)(套装共2册)》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体裁,主要包含谱序、题辞、恩荣、凡例、像赞、世系、传记、宗规、家训、祠墓、义田、艺文等内容。
七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建城史,江南名城無錫,襟長江依太湖,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祉儀之邦。無錫文化自泰伯南奔以來,騰蛟起鳳,尚德崇文,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教化常持,經世務實,人杰輩出,大家林立,文藻絢麗,錯彩鏤金。舍南舍北皆春水,欲與湖山作主人,數千年的人文傳統,賦予了風光秀美的無錫以獨特的文化魅力,鑄就了城市剛柔相濟、秀逸遣麗的的文化口叩格。
《历代两浙词人小传》十六卷,周庆云纂辑。庆云字景星,一字逢吉,号湘舱,别号梦坡,浙江昊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生于上海,光绪七年(一八八一)中秀才,以附贡授永康县教谕,例授直隶知州,均未就任。周氏早年经营丝业,中岁以改行盐业起家,为浙西巨富。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卒于上海,年七十。周氏雅好艺文,精于鉴别钟鼎彝器,工篆隶,善鼓琴,藏书十余万卷。著述极丰。凡所撰着,共四十五种,四百六十九卷,汇为《梦坡室丛书》。 民国九年庚申(一九一O),周庆云在西溪秋雪庵重建历代两浙词人祠堂。复甄辑历代两浙词人小传,自唐迄清,得千余人,撰《历代两浙词人小传》十六卷。《小传》引书数十种,每条下皆注明出处,8每传录词人代表作若干首,间作考评。卷一至十一以朝代为序,卷十
《曹振镛行述(宣纸线装 一函一册)》繁体竖排线装保留古典原貌,字大清晰不损伤视力,线装大字本古籍,用特制专用的字模排版,以传统线装工艺印制,字体醒目,版面疏朗,纸质轻软,古色古香,便于捧读和收藏。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版本。
《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早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史记》的事理与研究,是历代文士的重要课题。精代张文虎为《史记》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有相当的地位。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现代陈直的《史记新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帝本纪、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考武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十二诸候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候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第六、惠景间候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候者年表第八、建元已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
《桐城吴先生日記》十六卷,清吴汝綸著。 吴汝綸(一八四○一九○三》,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進士,授内閣中書。曾國藩愛慕其才,留幕中切磋學問,為『曾門四大弟子』之一。與李鴻章亦關係密切,先後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議,多出其手筆。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縣》、冀州《今河北冀縣》知州。後遭人忌妒,棄官從教,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清政府詔辦大學堂,由吴汝綸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春病逝。平生著述頗多,有《易說》、 《校定尚書》、 《尚書故》、 《夏小正私箋》、《文集》、《詩集》、《尺牘》、《深州風土記》、《東游叢錄》、《桐城吴先生日記》等流傳於世。
这是个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晚年宰辅,这也是个备受奚落的人物: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这是一系列耀眼的业绩,打败法人的人侵,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的钢铁厂,这也是百年来屡招责骂——好大喜功,费力挥霍,崇洋媚外,沽名钓誉——的把柄。为谋求中国的富强,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大半生,但直到瞑目的一天,他也没有看到国家富强的影子。
《人物分典》是《中华大典 历史典》的主要分典之一,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等总部。编纂时,除严格执行《中华大典》和《工业典》有关规定外,对材料的收录以及对某些相关问题的处理也略有调整。
《明状元图考(线)(套装共4册)》内容丰富,共收集论文48篇,文字约40万字,线图约150个,彩版30幅(合8面)。作者万俐,供职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有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全书收刻清初至道光年间名人书信手迹凡 613 人,书信 738 通。尺牍前刻此 613 人简要传记,另名《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尺牍分为 24 卷,小传亦分 24 卷。书为木版刻印。本次影印出版该书,将对全部 24 卷小传和 24 卷尺牍进行扫描制版印刷,采用仿古线装,纸张采用一级宣纸,印章用红色呈现方式,外部函套装帧,力图保持古本原貌,再现一代名人群体的艺术神采。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新版
《李自成手稿》为姚雪垠在写作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留存的卷手稿。《李自成》全书共五卷,卷创作于作者下放劳动之际,写在粗糙的方格纸上,保存完整,为珍贵,而余下四卷均无完整手稿留存。该手稿共800多页,内容完整,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创作历程。 此次出版,即是以此为底本原大复制。全套书共四册,以宣纸线装形式呈现给读者。
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及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与中枢,两千年来各种著作汗牛充栋,但一直缺乏严整、系统的通论性、总结性著作,直到晚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才对两千余年经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论述。《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内容较为驳杂,多用专门术语,不易理解。笺注者以原段落分章笺注其中人名、书名、经学概念及典故等,使原书可以 易理解与普及。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
《陈三立年谱长编(上中下)》作者曾编有《散原精舍诗文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等文献资料图书,在以丰富的文献基础之上,编撰这部年谱长编,全面立体地呈现陈三立的人生轨迹,对一些重要活动如湖南维新、赣路修筑、松门雅集、清凉山雅集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对他的社会交游网络也进行全面的勾勒,再现出陈三立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影响。相信本书的出版,对陈三立研究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史、学术史等的研究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