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三陵方面的材料,主要内容有:一、陵寝的维修。二、陵寝的物品、祭祀、供应。三、三陵官员的任免、兵丁的选派及后勤保证。四、三陵人员的生活状况,发给三陵人员口粮及关领物品等。这部分档案史料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奉天省长公署》、《光京县公署》等全宗。本汇编文件不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文件由编者拟定标题,文件时间取自文尾。有些文件中的收发文机关并非实际的收发文机关,我们根据档案中的其他信息作以拟定。文件按发文机构与事由、正文、收文机构划分段落,除正文较长外,一般不在正文中划分段落。有些文件已残缺不全,如能判明所缺字数,用“□”代替,如不能判明所缺字数,由用“……”代替。同一文件或相关文件内有同一人名或地名写法不同之外,则原文照录,不加更改。
关外三陵方面的材料,主要内容有:一、陵寝的维修。二、陵寝的物品、祭祀、供应。三、三陵官员的任免、兵丁的选派及后勤保证。四、三陵人员的生活状况,发给三陵人员口粮及关领物品等。 这部分档案史料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奉天省长公署》、《光京县公署》等全宗。 本汇编文件不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 文件由编者拟定标题,文件时间取自文尾。 有些文件中的收发文机关并非实际的收发文机关,我们根据档案中的其他信息作以拟定。 文件按发文机构与事由、正文、收文机构划分段落,除正文较长外,一般不在正文中划分段落。 有些文件已残缺不全,如能判明所缺字数,用“□”代替,如不能判明所缺字数,由用“……”代替。 同一文件或相关文件内有同一人名或地名写法不同之外,则原文照录,不加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 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而《三国志》的成书比《后汉书》要早一个多世纪。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20-280),是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三国志》是记载这六十年历史比较完整的史书。《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陈寿的撰述记事翔实,文笔简洁;裴松之的注释略于文字的训话和制度的考辨,而详于事实的增补和考订,分量是原著的三倍多。注释与原著相辅相成,难分难解,成为二十五史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 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