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之一种。作者蔡绦为宋代大臣蔡京之子,本书为其流放于白州时所作,系宋代笔记中重要的一种。它对宋太祖建隆至宋高宗绍兴约二百年间的朝廷掌故、琐闻轶事详细记载,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种种情形及岭南的风土人情,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南朝梁会要》系据北京图书馆藏朱铭盘未刊手稿整理点校。按传统《会要》体例,将萧梁一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分门别类,排比组织,其内容采自《梁书》、《南史》、《陈书》、《隋书》等正史,资料较为翔实丰富,便于读者明了梁代典章制度和史事源流,省却搜检之劳,兼有工具书之作用。朱铭盘,字曼君,江苏省泰兴县人。生于清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卒于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为清代举人。他于光绪三年至浦口,客庆军统领提督吴长庆军幕。八年,随吴长庆去朝鲜。十年,又随吴返金州。十四年,复至金州,客张明光幕。十九年,卒于旅顺。曾先后四次入京会试不第。生平与军幕相始终。一生著述颇多,主要的有《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四裔朝献长编》、《桂之华轩诗集》。以及《桂之华轩骈文》等。...
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共三十卷,为元末明初陶宗仪所撰,记载了许多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同时论及小说 、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身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史学及文学研究者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汇辑辽、金二代的文章,务求广搜博取,不仅收录完整的作品,残篇断章也酌加摭拾。旨在反映其文章创作的全貌。共收录786位作者的文章3356篇。每一位作者之下,撰写400余字的“作者小传”,而后是原文和校勘记。本书对所收作品皆选择善本、足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以其他价值较高的本子。辽代部分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全辽文》为底本,金代部分则以粤雅堂本《金文最》为底本。
《金文人名汇编》汇集传世的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人名7600余条,人名词头用字约2100个,分别按笔画加以编纂,并根据铭文内容和有关文献记载,对每一个人物作简要的介绍,以便向考古、历史和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料,希望对于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有所裨益。
通制條格不仅是元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书,还收录了不少有关元代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十分可贵。前北平图书馆於一九三零年据旧藏明初墨格为本残卷影印出版,为仅存之本。近年来,以此本为底本,有日本小林高四郎、冈本敬二两位教授主持编著的通制條格研究译注和我国黄时鉴教授的通制條格点校本行世。
本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写的:
本书对古佚书辑本进行了全面清量、考证,是文史所究者的参考书。
《荀子版本源流考》一書的歷代版本不下百種,互有短長。究竟哪一種可信度較大,哪一種以訛傳訛的成份較多,是學習中國古典哲學和研究句子思想首當其衝的課題。《荀子版本源流考》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寫的。作者搜集了歷代所傳的重要版本,詳加考訂,比較優劣,字斟句酌,鑒定真偽,解決了學術界亟待解決而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題,為中國古典哲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出了貢獻。
本书着重对有关钱票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和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钱票发展的历程,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的关系,钱票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些特殊的钱票种类等。下编详细地介绍了各省市县钱票发行的商号、数量、面额等。他的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钱票的产生、发生、繁荣、消亡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各历史时期钱票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脉络。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宋刻三卷本周昙《詠史诗》进行考论和校证。内容包括:周昙生活时代稽考,周昙《詠史诗》的板本叙录、宋本发覆、宋本源流,以及宋本周昙《詠史诗》的文献价值等。作者根据宋刻本周昙《詠史诗》,对唐代詠史组诗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书拟利用内外证互相结合等方法,在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之基础上,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所存在的校勘及标点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全面考证辨析,力求得出较为准确之答案。以作为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的补充,也可供《南齐书》再版时参考,并使南朝历史的研究者能比较方便地获取较为可靠的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