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中国儒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对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思想流派作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是卷,主要介绍中国儒学自春秋末诞生以来至现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全书共分十三部分,基本按历史发展顺序叙述,举凡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或嬗变,诸如孔子与早期儒学、儒学的繁荣与没落、官学化与世俗化、玄学的兴起、儒释道的冲突与调和、理学与心学的深化、现代新儒学等等,皆作了客观如实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楚,整个中国儒学发展演变轨迹在书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展演变轨迹在书中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 ”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家训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见诸文字的家训,较早而集中地出现在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一如明代张一桂所述:“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阙,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纳于邪也,始丁宁饬诫,而家训所由作矣。”④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家训类文字,有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魏晋之际嵇康的《家诫》、西晋杜预的《家诫》、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责子》、南朝宋齐之际王僧虔的《诫子书》等等。但是这些作品或者未能流传,或者篇幅短小、内容简略,因而对后世的影响,均无法与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相提并论②。《颜氏家训》一书问世以后,历代士大夫推崇备至。宋代晁公武称是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是北魏时记载洛阳都城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往来等的一部名著。校释者以较早的明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刻本和唐宋古书、元《河南志》、明《永乐大典》中所引《伽蓝记》文字校勘订正,并就书中史实、地理、人物、佛经故事以及名物制度详加诠释。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传习录》研究有两部重要著作,因各种原因,今天仍未有超过他们的著作问世,一部是陈荣杰的《传习录详注集评》,另一部就是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 陈著长于考证,详于介绍历代各主要《传习录》的评注,但对《阳明全书》所收的阳明其他文字与《传习录》中的思想观点有何关联,却未免有所疏略,即陈著的着力点在评注而不在于义理阐发。 邓著在《传习录》个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释方面虽然稍逊于陈著,但大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和考辨,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邓著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视野从阳明学扩展到了阳明后学,也就是说,他通过对王门各主要弟子的著作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