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刻《十三经注疏》的问世,结束了从明末到清中期风行海内200年的明北监本和汲古阁本《注疏》双峰并列的局面,从而开启了阮刻《注疏》单峰独行的新天地。 嘉庆初年,阮元巡抚浙江,建诂经精舍,收集了当时以他的能力和条件能够找到的诸多经籍文本、校本。鸠合了段玉裁、李锐、徐养原、顾广圻、臧庸、洪震煊、严杰、孙同元等学者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并在嘉庆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七卷附《释文校勘记》二十六卷。阮元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重刊新的《十三经注疏》做准备,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庆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抚任上开始刊刻,通过十九个月的努力,这部一百八十册的新《注疏》文本终于问世,不过这时阮元也早就调任河南了。江西府学刊刻的这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荀子主张 法后王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创 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 性恶 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些都在《荀子》一书中得以体现。
《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次我社将《孟子》列入文华丛书出版,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 家训 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中国历史上部著名的传世 家训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仕宦、处世、文章、修养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
当前各地兴起的“国学热”“书院热”,无不说明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华传统文化无疑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本套丛书定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庄子》又名《南华经》 ,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b九流,括囊百氏”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隋书》中说: 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 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 历代虽然存在着对纵横之学的偏见和歧视,但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事物能用于坏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价值。
历代名家对鬼谷子其人其书多有评论或引用。甚至传说孙膑、庞涓作为弟子,弟子传其书。所以后世诸家或也托名作品。今以见于《子汇》,收入《丛书集成》的《鬼谷子》为底本,九千余字;用《道藏》中的《鬼谷子》参校,再加新辑,共新增一万余字,合为四卷。《鬼谷子集》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梁启超版《传习录》是在光绪和民国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在梁启超各个版本文集中均未收录,因此十分难得。且为建国后首次修订出版,并加入4万字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可谓阳明粉丝版本。
本书是一部专论江右王门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黄梨洲《明儒学案》中所说江右王门阳得王学真传,且能救正浙中王门的偏失,不仅论述了王学的分派问题,对江右王门的一群思想家如阳明之亲灸嫡传弟子邹东廓、欧阳南野、陈明水,私淑弟子聂双江与罗念庵,渐离心宗而别走蹊径的弟子刘两峰、刘师泉、王塘南、罗近溪以及江右王门的后劲——进行个案流理、研究和探讨,而且对江右学风的特色,江右王学进行综评,并在附录文中对王阳明亲民思想的事功表现进行归纳的阐明,意在证实宋明儒学者所谓的理学或心学在学术性格上是主实践,而非空谈。
甲申春,予始以经翠史课诸生。诸生多未尝用力于载籍,颇苦之。故暇则以《孟子》数章相授,句读而外,于义理亦稍稍提掇,俾其优游涵咏,渐有人途。汉人尝云:《论语》者,五经之观辖六艺之喉衿,此诚具眼之论。以予浅识,若《孟子》者,则儒术之观辖也。学者由此入门,沉潜反复,然后寝餹于六经,归源于孔子,以上达乎昭昭冥冥、无可言说之域,则其源泉混混者复矣。至若盈科后进,纳百流于一泓,尚有待乎贤者之扩充。否则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或横绝于一时,而终归于涸槁之地。百年以来,言会通者比比,至其超胜者则谁欤?返本以开新,是尚有待于来哲。虽然,能由此翠,是近乎智矣,若仁则子曰岂敢。天行屯蹇,俗染浇风,萎软诡脆之言盈耳,伟岸峻拔之行罕见,至若滑稽玩世、放浪形骸之辈亦难乎其人,岂龚定庵所云大音将兴之候乎
《中国书法经典碑帖技法指南系列:虞世南楷书技法指南》内容全面系统,结构完整有条理,语言通俗易懂,实用借鉴性强。既日“指南”,理当论述明确,指导性强,不仅对书家及碑帖作了较全面的分解,还将基础知识、基本技法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而且附有相应的经典碑帖图录,供读者赏析和临习。
本书收录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答复院内、院外学者的书信,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示语和批语,是先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正编、续编、补编三部分,论及书院教育的性质和特色,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治学方法,从中可窥见其“因材施教,指点”的教育原则。学界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今日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梁启超版《传习录》是在光绪和民国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在梁启超各个版本文集中均未收录,因此十分难得。且为建国后首次修订出版,并加入4万字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可谓阳明粉丝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