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经典常谈(线装一函)(套装共2册)》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
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对前人的谬误也多有匡正,对同代人的考证、注释广为采集,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经义的阐发,本书以清同治五年初刻本为底本,参考他本,进行校勘与标点。
《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撰写的一部儒学著作,意深文艰,用典颇多。这部《校笺》以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十余种其它版本,校注精审,多有创见。
《家庭国学读本》为本社所编国学读本系列之一,上承《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和《青少年国学读本》。如果说《领导干部国学读本》立足于“政”,基调是刚健和中正,《青少年国学读本》立足于“教”,基调是奋发和励志,而本书则以“情”为其立足点,以温馨和亲和为其基调。它着眼于家庭阅读,旨在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高家庭成员的国学素养。本书体例上分为原典、注释、题解三个部分。原典选取国学精粹,将有代表性、有现代价值的文本原汁原味地推介给读者,在受到教益的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欣赏古文的能力。注释力求简明扼要,旨在扫清阅读中的障碍。题解则引申发挥,纵论古今,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家庭国学读本》后另有附录,辑录有关人伦日用的文献材料,帮助读者了解古代历史文化,便于阅读时参考,增强读本的知识含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 《荀子》是研究荀况思想及先秦各派学说的重要材料。自唐代杨倞作注后,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它进行校勘诠释。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该书脉络清楚,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注本。
书中正文补充多,也是异文和附录繁的,颇具版本价值。在新辑补的一百四十四条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庄子言论,如“生为傜役,死为休息”“生则重于天下”“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小巫见大巫”“叶公好龙”等,他们大部分可以明确依据古籍的记载,称引或辩驳其是否能引在庄子名下。由是观之,《庄子集》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译解荀子》为 国学经典释读 之一种。此书作者为叶玉麟,所据转换排印的版本为民国二十四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新民书局发行的《白话译解荀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所著的《白话译解荀子》。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逐章逐句对《荀子》进行了译解,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戴望,晚清今文经师。征古训注圣经,表彰颜李之实学,更发扬《公羊》之微言大义,欲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救世敝而维圣教。戴氏深善刘礼部《述何》及宋于庭《发微》,顾其书皆约举,大都不列章句,辄复因其义据,推广未备。故《戴氏注论语》依篇立注,为二十卷,皆檃括《春秋》及五经义例,系晚清《公羊》义释《论语》之重要注本,盖戴望求素王之业、太平之治之宏愿。 校疏者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戴氏注论语小疏》之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清同治十年金陵书局初刻本(据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影印)为底本,校以南菁书院丛书本;并对戴氏注之出处、涉典故与义理之术语,尤其是大量涉及《春秋》与《礼》的内容加以疏释,撰此《戴氏注论语小疏》,亦其治经以经世之意。
本书篇幅较长,内容驳杂,行文古奥,且多用奇字僻词,素称难读。清人王先谦在慎选底本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唐人杨倞及清代卢文弨、王念孙、顾千里、刘台拱、郝懿行、俞樾、陈奂、洪颐煊等学者注释考证之成果,对《荀子》文字及其“微言大义”重加校释疏通,写成《荀子集解》一书。该书内容宏富,考证谨严,代表了中国古代荀学研究之成就。此次推出的整理本整理规范,断句精准,很适合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使用。
《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自宋朝以降即阙文三篇,实存七十九篇。本书以《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为底本,参以他本,汇校勘定。《春秋繁露》宋本已不多见,南宋楼钥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01)整理刊刻此书,始得八十二篇,此即现存*早的南宋江右计台本,后存于明《永乐大典》中。清乾隆年间,馆臣据此对勘,补1121字,删121字,改定l829字,是为 官本 ;随后聚珍版(即活字版。清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命馆臣择罕见之书校正刊行,由户部侍郎金简主管此事。金简以枣木制活字25万余,用以排印,力省功多。因活字之名不雅,赐名 聚珍版 )《春秋繁露》面世,为诸家所关注。乾、嘉之际出现的《春秋繁露》两大校本 卢文弨校本和凌曙注本,均以聚珍本为主,所不同的是卢本参以明嘉靖蜀中本及明程荣、何允中两家本,
新编诸子集成丛书,自一九八二年正式启动以来,在学术界特别是新老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已形成规模,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图书。丛书原拟分两辑出版,辑拟目三十多种,后经过调整,确定为四十种,今年将全部出齐。第二辑原来只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规划,受各种因素限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项目已经列入辑出版,因此我们后来不再使用辑的提法,而是统名之为新编诸子集成。 随着新编诸子集成这个持续丁二十多年的丛书划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其延续的新编诸子集成绩编,现在正式启动。它的立意、定位与宗旨同新编诸子集成一脉相承,力图吸收和反映近几十年来国学研究与古籍整理领域的新成果,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更多的子书品种和哲学史、思想史数据。 续编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积少成多,不设拟目。希望本套书继续得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极经典的入门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 四句教 。
《三读书馆藏书 礼记( 插图本)(手工线装)(套装共4册)》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九经 之一,到宋代被列入 十三经 之中,为士者之书。
李顒(1627-1750),字中孚,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因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学者称其为二曲先生。李顒生于关中,生平提倡讲学,为关中学者推崇,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是明清之际很有影响的大教育家之一。 《二曲集》中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概括言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宗陆王心学并糅以程朱理学精神的“学髓”说 《二曲集》卷二的《学髓》,是一篇很著名的教育哲学著作。所谓“学髓”,就是学术的真髓,亦即学术切要的宗旨。这篇论著是李顒给门人的讲学录,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有图有说,而图是李顒自作的。这部《学髓》有图有说,体例有似周惇颐的《太极图易说》,其书分两部分,一为“揭出本来面目”的心性本体论,一为揭示“下手工夫”的道德修养工夫论。在本体论方面,《学髓》认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