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 中国式 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涉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清周学海编撰。共收录医书三十二种,内容丰富。既有周氏校刊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十二种。又有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如《脉义简摩》《脉简补义》等十四种,以及《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等六种。全书内容广泛,大多切于实用。有光绪宣统间刻宣统三年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汇印本。今据此本缩小影印。
吴鞠通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近200年来,他所著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在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温热病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深远。严冰主编的《吴鞠通研究集成》全方位、多侧面汇集了鞠通其人生平、学说思想、学术精华、研究应用、传承发展等内容。《吴鞠通研究集成》把鞠通著作问世以来(1812—2009年),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工作者研究的著作、论文和科研成果等汇集成册。其内容的全面性、资料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价值的权威性皆属空前仅有。卷开一览,研究吴鞠通的学说思想和学术精华,尽在眼前。本书仿《中华古代名医名著研究集成》体例编写,是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之一,是中医药界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医院、药厂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图书
《黄帝内经文献新考》是中医文献研究大家钱超尘先生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之作,以独特的“小学”视角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音韵特点、版本源流、历代著名《内经》研究专家等进行考证,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及历史沿革、历史人物成就等多个方面。本书主要有三部分内容:运用“小学”方法围绕《黄帝内经》文本的考据成果,对清儒、近贤相关《黄帝内经》“小学”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提升,以及对日本、韩国相关《黄帝内经》“小学”研究人物与成果的介绍与评价。本书完善了《黄帝内经》的小学研究体系,将《黄帝内经》的“小学”研究推向了新高度。
中医过去长久以来被无数西方医师视为过时的经验主义,而在欧洲曾经是深入了解亚洲思想的一种机会。所幸仍有一些对东方哲学怀有开放思想的人对中医深感兴趣,因而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能够以另类的逻辑切入中医,但依旧以数千年的耐心观察结果为依据。然而,中文术语的精妙加上入门困难, 令不少有心人为之气馁,直到半个多世纪前才终于出现了有关古代文献的一些正确译文。 东方科学的出现并非只局限于几个如诗一般的句法结构、几个礼节上的消费艺术。一些有关大自然、天文、宇宙的构成部分的领悟,已从文章中逐渐理出, 它对于西方科学原本有极大的帮助。很不幸地,语言的障碍不但再次成为阻力, 而且还加上白种人的骄傲,使其无法承认中国人能早在史前就发现了我们世界的一些原理。接踵而至的是各方令人遗憾的漠视,而中国过去受到战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宋代唐慎微所撰《证类本革》是现存年代非常早的大型综合性本草专著。 《证类本草(套装上中下册)/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沿袭“滚雪球”式的编纂体例,书中含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数部本草著作的主体内容,亦保存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药对》《雷公炮炙论》《食疗本草》《本草拾遗》《四声本草》《删繁本草》《本草性事类》《海药本草》《蜀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等的大量佚文。除此之外,书中还集中了经史百家、佛道典籍中的大量医药相关材料。《证类本草》无愧本草文献之渊薮,是研究宋以前本草学术的资料宝库。 本次整理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晦明轩《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底本,参校嘉定四年(1211)刘甲校刊《经史证类备急大观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对古本《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精心挑选了1300种品物、3000多条实用附方,辅以大量金陵古图、手绘草药彩图,生动详实,通俗易懂。同时也将《本草纲目》中的适合现代人养生、治病的实用性功效提炼出来,以图鉴、速查的方式重新解读经典,便于查找,适合读者较为收藏。 《黄帝内经》 本书参考了目前《黄帝内经》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而且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或隐或显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多方面解读。本书可以为您扫清阅读中的外围障碍,解读更深入、更透彻,力求使您轻松读懂每一句话。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阴阳调和看四季!汲取智者千年养生精华,百病从此不再生! 《千金
作者朱震亨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症候,不载病原;立法虽简便,而未能变通,遂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局方发挥(精)》针对局方配伍原则与辨证论治等共提出三十多问题,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指出《和剂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现存元刻本、三种明刻本、日刻本和清刻本等。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 1518-1593 )用 27 年时间( 1552-1578 ),参考 800 多种书籍写成,又经 10 多年精心修改完善,约于 1590 年在南京首次开刻,此即是著名的金陵本。全书 52 卷, 16 部, 60 类,记述药物 1897 条(实际载药 3725 种),附处方 11096 则,药图 1109 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影响很大的中医药巨著。迄今已有 80 多个版本,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是中国的国宝。《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在抄写、刻版、校订时发生的错误数以万计,严重影响了本书的阅读和传播。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衡如先生及其子刘山永先生经 25 年精心整理而成。以的两部金陵本为主副底本,以 3 部江西本为主校本, 9 种明清版本为参校本,其他据校各书和参考文献书目近 400 种,多以现存*版本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景岳全书》是一部系统体现其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的着作。全书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分《傅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等,肉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临牀各科、本草方药各方面,是一部理论方药俱全,学术观点鲜明,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中医着作。 《浙江文丛:景岳全书(繁体竖排)(精装全6册)》以贾棠刊本(光德堂藏板)为底本,鲁超初刊本(学海楼藏板)和查礼南刊本(岳峙楼藏板)为主校本。书中所引各种经典文献,各选善本校勘,更重点用张景岳所着《类经》(明天启二十四年刻本)校勘。
“古代中医伤科图书集成”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李经纬认为本书“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马继兴更叹:“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本丛书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本书为佛家伤科册。佛家伤科为中华骨伤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研探、发扬。另外,佛家伤科仍以中医的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理论,尤其重视解剖学说、气血学说和经络学说。
所谓典故,典例故事也。《中华典故》独辟蹊径,跳出说教的束缚,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简单、清新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本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的典故,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故事内容,延展文章意境,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德得以传布深远。
难经本义》秦越人撰,(元)滑寿本义。成书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全书二卷,正文八十一难,一至三十难为上卷,三十一至八十一难为下卷。首列经文,次为注释。先引《灵枢》、《素问》以论证,并结合张仲景、王叔和、杨玄操、丁德用、虞庶等二十余家之说以畅其义,再发挥自己的见解以明经旨,有许多独到之处。《难经本义(共2册)(精)》收入明王肯堂汇辑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为民国十二年北平中医学社本。
《郭霭春全集(卷7八十一难经集解新医林改错医论)(精)》收录《八十一难经集解》《新医林改错》《医论》,为《郭霭春全集》之一。《八十一难经集解》是以《医统正脉》本《难经本义》为底本,收王九思《集注》同时,加以校勘;《新医林改错》,是郭霭春先生对中医经典著作校勘心得。《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编包括《华氏中藏经》《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和《华佗遗方辑存》,上编的这些著作,或确为华佗真迹,或富含“华佗遗意”,是研究华佗学术的重要史料。下编包括《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授广陵吴普太上老君养生诀》。附编收录“华佗三传”--《后汉书.华佗传》》《三国志.华佗传》《华佗别传》。这些内容包括:华佗积极的健身学说、华佗科学的辩证思想、华佗精辟的诊断方法、华佗精湛的手术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