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治疗上注意 滋阴降火 ,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辟滥用温补燥热之非,阐述 滋阴降火 学术见解,系针对《太
《漫画黄帝内经.上册》由马寅中著
《花韵楼医案:四卷本》由[清]顾德华著
罗大伦著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3版)》介绍了古代中医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成才之旅。在每一位医家之后,作者还总结了这位医家最拿手的养生精华。作者考证了大量的史实,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环环相扣,仿佛诸位医家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但内容又绝非虚构,皆有严谨的史学和文献学考证。语言生动有趣,行文流畅,养生部分更是方便可行。该书感人至深,读之者无不在嬉笑怒骂之中潸然泪下,堪称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和养生书。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为《中医白话解读本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理论著作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由于该书经历年代久远,辗转抄刻,鲁鱼亥豕,加上文义古奥,给学习带来了重重困难。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
《王旭高临证医案》由[清]王旭高著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相,力图使学者认识古中医学本相,缩短学程,学到成功。
《伤寒论集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由清代徐赤所撰,吴士镇增订。全书共十卷,附外篇四卷,成书于清雍正五年(1727)。卷一至卷五为六经病篇,卷六为脉法篇,卷七为痉湿狐惑喝病篇,卷八为不可汗病、可汗病、可吐不可吐病篇,卷九为可下不可下病篇,卷十为发汗吐下后病篇。《外篇》四卷,卷一为可温、可灸、可刺等病及阴阳交、伤寒两感证、合病并病、结胸证、心下痞等,卷二为血证、狐惑、发黄等杂病,卷三为痰病、食积、虚烦、脚气等杂症,卷四为妇人伤寒、妊娠伤寒、小儿伤寒。所载《伤寒论》原文悉按王叔和之旧,脉法诸篇置六经病篇后。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瓜泾徐家刻本为底本。
《慎斋遗书/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明代医家周之干著,系周氏晚年治学心得及其临证经验之汇编。全书共十卷。卷一至卷五分载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宇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等医论,辑录古今名方90首。卷六至卷十分述寒热、内伤、虚损等内科杂病及妇人、小儿、五官、外科90余种疾病的诊治心得,间附其验方、验案以佐证其说。论说皆宗医经要旨,旁及元素、东垣诸家之说,并会通其师薛己心法,结合其数十年临证经验而予以阐发。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目耕堂刻本为底本。
《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为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和道教理论家葛洪的代表著作,对我国医药、炼丹、道教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不便阅读,此次出版由葛洪研究会经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并对此二书进行全面白话文翻译。全书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抱朴子内篇》的翻译:二部分是《肘后备急方》的翻译;三部分是有关葛洪的研究探讨文章。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本书是作者研习《四圣心源》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对第一卷“天人解”、第二卷“六气解”与第四卷“劳伤解”逐字逐句的解读,第二卷“六气解”与第四卷“劳伤解”所用药材的解读。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周流之态。学中医就一个字“气”,学中医就一个方法“象”。“气”与“象”是本书的主线。本书优选的特点是“以经解经”,即所有对《四圣心源》内容的解读依据均来自于《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以确保对黄师原意的解读。本书对原著内容解读深入、细腻,语言通俗,是一本很好的中医入门书籍,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张仲景医学全书》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为汉末张仲景所著。成书后由于战火连年,撰讫不久即散乱于世。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编校而成。《伤寒论》全书共10卷,《金匮要略》全书共3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本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后世奉为治疗杂病的圭臬。本次整理是以明代赵开美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整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总计162篇,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译注。全书共八十一篇,主要包括原文、白话解、注音、注释等内容,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对于文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注音和注释。此外,本书采用原文和白话解左右对应的排版形式,行格舒朗,层次分明,方便读者诵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医灯续焰》,脉学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并能结合潘氏业师王绍隆所传授的脉学见解,联系各科病症,阐述脉理、治法。内容比较详备。本次点评选择上佳版本,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对原文进行了认真校注,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本书的经验与心得,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和临床中医师的案头推荐读物,适合中医药医教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