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 辞旨辨博,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 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
《庄子诠诂》由胡远濬 撰
Array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一今鹿邑县一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奠基于春秋末年,定型于战国初年。成书后共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八十一章,约五千字,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论人生而论政治。老子日: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语如长河瀑布,催人警醒。他的整个思想中,道“是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则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后世帝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多少少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峰。“中信国学大典”之《韩非子》,学者陈耀南在进行导读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子书兴舊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選擇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無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個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淺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應加注释,其馀的選擇较好的版本进行點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殘阙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區别不同情况,有的選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进行補辑或重辑。 子书中有一部分是为书或被懐疑为僞书。凡产生时代较早,在歷史上發生过一定影響,对研究某些问题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擬酌量選入。
老子是有极大智慧、无与伦比的一代哲人,其不朽著作《道德经》,文约辞要,博大精深,哲理宏富,意境高妙,堪称 哲理诗 和 万 经之王 ,为人类文化的瑰宝。《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上下两篇,上为《道篇》三十七章,下为《德篇》四十四章。本书不仅首次揭示了 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总根源,还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部系统揭示事物相反相成、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的著作。本书的《道德经》原文,以四部丛刊河上公本为底本整理,主校以马王堆汉墓帛书,并适当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抱朴子内篇》与《外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认为道本儒末,《内篇》属道家,《外篇》属儒家。《内篇》论证神仙的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各种道教书籍;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抱朴子内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此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庄子》注本,著者林希逸是南宋理学家,他熔佛、儒、庄于一炉,先从考订概念入手,把《庄子》前后的论述加以对照,说明其中的相通之处,以佛学解释《庄子》,并且注重赏析《庄子》一书的文学特色,释文通俗易懂,较为口语化。校注者对《口义》所引用的典故、诗文,特别是佛学名词、概念都作了注释。此书约在十四世纪传入日本,曾经风靡一时,在日本思想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本书是丛书 潘雨廷著作集 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 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 兼采道家、法家 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 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 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 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 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 参校其他版本 精心解题、注释、翻译 以飨读者。'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 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 兼采道家、法家 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 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 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 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 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 参校其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