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在清代,在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面城精舍杂文甲乙编(又永丰乡人四稿)》收录罗振玉《面城精舍杂文》甲乙编及《永丰乡人》四稿。计有《面城精舍杂文甲编》、《面城精舍杂文乙编》、《云窗漫稿(永丰乡人甲稿)》、《雪堂校勘群书叙录(永丰乡人乙稿)》、《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永丰乡人丙稿)》、《雪堂书画跋尾(永丰乡人丁稿)》等6种。这些著作皆是作者艺术品位和学术眼光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一国学大家的治学轨迹和学术内在理路,从而生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敬意和温情。
江西诗派是宋代具有影响的一支诗歌流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提出比较明确的主张,形成一个大体相同的风格,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成为一时诗风的,可以说江西诗派是比较早的一个。当然,江西诗派的内部是很复杂的,不懂有好些个作家不是江西人,而且有好些人提出的某些具体作诗主张与这个流派的共同主张是矛盾的;江西诗派也因当时社会政治的变化,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前后有所不同,这在他们的具体创作实践上更为显著。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江西诗派)作为当时一个比较稳定的诗歌流派的认识。在北宋末以及整个南宋时期,几乎没有一个稍有成就的诗人不和它在创作上有过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且它的影响也带到南宋的词壇上去,在某些词人的作品中染上了这个流派所特有的那种色彩(如姜夔)。诗歌史的材料说明,一直到晚清时期,它的
书旨在搜集有元一代之汉文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曲以外的韵文。本书所收作家之时限原则上承金和南宋,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哀宗大举三年(一二三四)为上限;原南宋管辖区作家以南宋赵昺祥兴二年(一二七九)为上限;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一三六八)为下限。由金、宋入元,由元入明作家,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本书按照“以文从人”的原则,凡已收之作家,其文元论是否写于元代,均一体收录。元人的经、史子部著作,本书原则上只收序跋及书中所引之单篇元文。但可视为文集者,例如史部的奏议集、史论集、书判集,子部的题跋集,仍作为文集收录。为便于读者引用,本书仍按旧式编纂法分卷。每卷收文一万字左右,文多者一人多卷,文少者数人一卷。本书所收元文,尽可能选用善本、足本为底本,正文一依底本。底本确实有误,予
本书为学者、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先生的个人论文集。收录了作者数十年来有关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的文章,以及学术随笔、书评等,共40多篇,体现了程先生的学术成就。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都设于此经,故其言筒意骸,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大师的国学课:心的四次经验》分成上下两卷。上卷解经,是四次讲经中的综述部分;下卷释经,共分七部分,每部分取经文中每段头三字为名,无特殊意义。 《大师的国学课:心的四次经验》是太虚大师在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四个不同的地方对公众讲解《心经》的讲稿,参照对读,是我们了解、阅读《心经》的最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