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谢朓诗149首,文29篇,并按体裁将其分门别类,每一类下又大致以创作时间之先后排列。本书包括前言、原文、题解、注释、汇评、附录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谢朓留存文学作品的面貌。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沈括在科技史领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其实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从“王安石新政”的参与者,到沦为“新法叛徒”惨遭流放。本书采取了独特的“对照式”结构,揭示了沈括的仕途经历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闻见主义”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场对哲学观念的探索。 作者以“闻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挖掘北宋知识世界的概念,将其带入对沈括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语境的理解中去,深入考察了沈括与同时代人迥然有别的认知模式——基于闻见之知的认识论哲学,进而发掘出北宋时代思想史隐藏的面向,重构了我们对北宋知识世界历史图景的认识。
本书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栏“古书今读”为主要内容,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共18篇,对古籍的目录、版本、校勘、注解等基础知识进行生动讲解;外篇共45篇,对如何阅读《诗经》《二十四史》等古籍经典进行详细的方法介绍。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幽默,作者采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古籍阅读的基本通则、弄清古籍阅读的基本规律,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古籍的兴趣,有助于读者轻松掌握古籍阅读方法,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孔子说的都对吗?”“为什么要想象?想虎想马不行吗?”“古人为什么没有标题党?”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无论是初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抑或是打工人,如果你想作为古籍入门读物,一定要选它!该书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共18篇,对古籍的目录、版
曾自嘲为“唐朝片警”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本、坚持文史融通和现代传记文学立场的写作追求,挑选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诗人,以长期研究积累和新见文献做支撑,生动再现了他们真实而坎坷的生命历程,对各家诗歌也有精彩诠解。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黄裳开始有意识收集师友辈作家、学人的手书墨迹。积之既久,渐具规模。张元济、沈尹默、马叙伦、邓之诚、周作人、许寿裳、沈从文、废名、盾、朱自清、巴金、冰心、曹禺、叶圣陶、伯、钱锺书、杨绛等数十位现代名家皆应其约请题赠。随笔以作家、学人的手迹为缘起,或散记作者与其交游因缘,或述评其、创作、研究大端,或品藻其收艺风格,类乎师友记风神,而又兼具人物评传路数。而今,这些现代名家大多先后谢世,纸上烟云也化作历史遗存,于犹存的墨迹中重晤前贤,想见其道德文章,不无兴感。
《珠还记幸:修订本》由黄裳著
宋金戏剧史是中国戏剧逐渐发展成熟时期的历史。《宋杂剧金院本新证》提出了众多学术新见。如关于金院本的性质,提出金院本创制北曲,是最早的北曲剧种,金杂剧自从独立门庭改名为院本之后,偏重演唱纯粹的故事,创作不少很好剧目,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舞台戏曲人物;单独立条目考释了金院本剧目及剧本佚文147种;确证宋杂剧和金院本务必讲求唱、念表演;发掘出金院本《鞭敲金镫》佚文包括14首曲子;《大对景》佚文包括两个宫调5首曲子;以历史文献与出土金代戏曲文物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