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 正统 史书,也就是 正史 二十四史 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 本次出版的 二十四史 ,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编译过程历时数年,参考了众多方家时贤的著作,限于体例,未一一注明,谨致敬意和歉意。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作为《古文观止》的编撰者,吴乘权酷爱读史,却常苦于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时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吴乘权受到 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 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王阳明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是现代人学习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阳明思想,便于现代人阅读王阳明著作,我们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为蓝本,精心编撰了这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王阳明全集》,全书共八册,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和附录六大部分。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王阳明全集》,是一部*得收藏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宋朝洪迈撰,共五笔,74卷。据作者自述,全书完成历时逾四十年,主要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本书是作者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Z早、影响Z为深远的一部诗文总集,所选作品从周代至南朝梁代,近八百年,时间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书中精选了130位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所以称《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成书后,因其内容博大、选材精审等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著。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件史事详记其始末,并自拟标题,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 以事为纲 的本末体史书先例。
《太平广记》是宋代的李昉奉命主持编修的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所以取名《太平广记》。全书五百一十卷(正文五百卷,目录十卷),九十余大类,一百五十多个小类。各类的体量不一,少的一卷,多的达数十卷,全书以神仙、女仙开篇,以传记、杂录终结,所录篇目七千余则。它的内容主要采录自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及杂著,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小说资料,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宝藏。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王阳明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是现代人学习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阳明思想,便于现代人阅读王阳明著作,我们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为蓝本,精心编撰了这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王阳明全集》,全书共八册,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和附录六大部分。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王阳明全集》,是一部*得收藏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契嵩为北宋倡导儒释融合学说的代表人物,《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镡津文集校注》作者藤县、释契嵩对其《镡津文集》进行全面研究和整理,并对他的生平作了精心梳理,对其诗歌散文创作进行综述,校注力求简洁,以期使《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镡津文集校注》成为质量较高的整理本。
《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及《志余》历来为当地官僚士绅所重视,成书之后,经历了多次增删翻刻。此次点校,以嘉靖本为工作底本,以商氏增删本、嘉惠堂本、《四库》本为参校本,也是为了使《西湖游览志》各版本的内容都能体现出来,不至有遗漏。
一、《世说新语》流传的版本很多,主要有影印南宋绍兴八年董刻本,明嘉靖袁耿嘉趣堂翻刻南宋陆游刻本,清道光周氏纷欣阁重刻袁本,清王先谦据纷欣阁本校订重刊本。 二、《世说新语译注》包括三部分内容,原文点校、译文和注释, 三、《世说新语》菜36篇,本书对每篇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可称题解,置于篇首,仅作参考。 四、刘孝标注重点在于搜罗事实以增补正文,而不在训解文字。 五、本书译文力求准确通畅。 六、本书在校勘,注释和翻译中,借鉴和吸收了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除重要的见解外,一般不引证原文资料,不特别注明依据,出处。 七、为了便于查找书中人物,书后附《世说新语》人名索引。
《书志》是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编,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di一个专门刊登书志类稿件的集刊。书志作为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的著录形式,对揭示古籍善本具有重要意义。本集刊以全国古籍善本普查为基础,主要登载入选名录的古籍书志,兼及其他珍善叙录、提要,以及关涉书志撰写的史论文章,是高端的版本目录学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遍计所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