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内容介绍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古秘笈的书,一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这套书从先贤的一四多部书,八.九多卷中,拣选出了六十五部书,五十卷的经文,等于是五十言的经文。而所有会
《新辑查慎行文集》收《敬业堂文集》与《庐山纪游》、《陪猎笔记》三种。《敬业堂文集》以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北京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本《查悔余文集》为底本,以四部备要本《敬业堂文集》(三卷)、《别集》(一卷)为参校本。稿本前有《内容提要》,错讹甚多,称“全书收诗赋、序跋、碑记、神道、墓志、祭文、哀辞、行略、塔铭等约百二十篇”,实际收文仅九十四篇,其中《请假葬亲奏摺》一篇阙题。从四部备要本《敬业堂文集》辑入六篇、《别集》辑入二十三篇,从清咸丰小娜嬛山馆刻本《人海记》中辑入《人海记自序》一篇,从四库全书本《苏诗补注》辑入《苏诗补注例略》一篇,从道光抄本《初白庵藏珍记》辑入题跋二篇,从道光抄本《初白庵题跋》辑入题跋八篇,从道光抄本《初白庵尺牍》辑入尺牍二十通。共收长短文一百三十八题一百五十
王士祥同志的这部《唐代试赋研究/文史哲研究丛刊》,应该说,是当代科举研究中次对唐代试赋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探索,选题具有突破性。书中有不少一直为人们忽视的专题,有些似乎还是我们次见到的。著者在本书“结语”中提出,唐代试赋是唐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应试文学体式中,是文学性的一种文体。这也可以说是使人耳目一新的。
《战国文字编》所收战国文字资料涵盖了整个战国文字领域,举凡青铜器铭文、陶文、玺印文字、封泥文字、简牍文字、帛书文字、玉石铭文、货币文字等皆包括在内。这些资料中有些出于国内不易见到的书籍,如《珍秦斋古印展》、《平庵考藏古玺印选》等,可以看出编者搜讨之细,网罗之精。所收资料皆用原形,不失真,让使用者可以放心使用。在面对如此众多的战国文字形体时,如果一味地追求丰富,也会让编者陷入泥沼。而的办法是以多多建立字头为主,每一字头下所收形体的多寡则个案处理,灵活掌握。但一般原则是以形体不同的构形为标准,过多的相似字形则加以简化,这样就避免了漫羡繁复,也显得眉目清楚,便于使用。总之在丰富的字形和突出字头并眉目清楚之间的平衡上,《战国文字编》妥善地把握了尺度,值得后来者学习和效法。《战国文字
四百年前的毛氏汲古阁,不仅因雕版印书享誉当时,亦因文化传播的功绩而名垂后世并影响至今,然对其业绩系统探究整理仍很欠缺。对汲古阁来说,尽管刻书、藏书、题跋均有专书载录,当代某一专项的研究、考证亦有专著等,但在资料的搜辑运用、版本鉴定、数量统计诸方面,都存在一些不甚准确、完整之处,亦缺乏对汲古阁整体的认知。本书信而有征,主要包括汲古阁刻本、钞本、藏本及相关书跋题评四部分,另有毛晋师友撰写的毛晋小传、墓志,末漫话一篇及简目。
近代以降,伴随着西学东渐、藩篱大撤,中曰文化交流呈现出别样的景象。已故早稻田大学教授实藤惠秀筚路蓝缕,孜孜开拓,如今,近代中曰文化交流史这片不毛之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一片生机。然而,人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中曰甲午战争之后,对明治前期一一明治维新至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多把焦点放在中曰签订修好条约、长崎斗殴事件、曰军侵台、朝鲜甲申事变等政治、外交问题上,由此造成了这二十七年的中曰文化关系犹如雾中之花,看不清,摸不透。其实,在甲午战争中曰关系发生质变之前,该过渡时期的中曰文化关系,有必要加强研究。只有这样,纔能搞清历史的全貌。本文认为,1894年前的中曰文化交流的舞台主要在日本,两国开展了以下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金少华著的《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以《文选》校读为中心,分专题讨论《集注》残卷所录诸家注本,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引言。主要介绍《集注》残卷的体例,证明现存残卷系删节誊抄本。二、李善注。利用《集注》残卷检讨引书“各依所据本”、“再见从省”两条李善注核心体例,并分类校正传世刻本68条典型的讹误。三、《文选钞》与《音决》。首先证明此二家注皆为公孙罗所撰,其次考察二家注所存《文选》旧注、旧音及异文,分析传世刻本李善注所见《文选钞》。四、五臣注。主要考察《集注》残卷所存五臣音与《音决》之异读,并利用五臣注校正刻本李善注之误25条。五、陆善经注。重点考察陆氏本异文中来源特殊的部分,带讨论刻本李善注所见陆善经注。
《世说新语译注》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