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碑别字字典》是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研究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便于人们识读楷书石刻碑志和规范用字。本书收录历代碑刻所见楷书碑别字图像16058个,从碑刻拓本高清大图截取清晰字形而成。依据《GB13000.1字符集》,以现行楷书标准繁体字为主,兼收部分通用规范汉字、异体字、俗体字、讹体字等,归纳字头3650个。所收资料上起东汉,下讫民国,计有碑、墓志、造像、石经等石刻碑志近1200种。原则上收录与字头结构布局不同、使用部首不同、笔画有增减或类型不同等。通假字、避讳字、专用字(地名、人名、官职名)等不予收录。字头次序根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编排,别字图像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在所属字头之下,年代不详者置于同一朝代别字后。图像统一大小,标明出处。本书附有《部首检字表》《字头笔画检字表》两个索引方便读
本字典是一部记录汉语古文字资料中通假字的工具书。汇集殷周至汉初的甲骨文、金文、货币、玺印、陶文、石刻、盟书、帛书、竹木简牍等里的古文字通假例证,所收资料发表时间截至于2004年。字典正文,以所假之字立目,按所通之字的上古声韵排列,以韵为经,以声为纬;用“读为”、“文献作”等形式说明所通之字;所假、所通之字一般注明上古声纽、韵部和汉语拼音;举列通假例证。后附引用书目和笔画、音序、四角号码检字。
《喻林》,明代徐元太撰,是一部辑录并汇编先秦至明代中叶文献中与譬喻有关内容的类书。徐元太(1536~1617),字汝贤,安徽宣城人。明嘉靖乙丑(1565)进士,历任知县、吏部考功主事、山东参政、浙江按察使、顺天府尹。万历十三年至十五年(1585~1587),以巡抚身份赴四川平叛,功勋卓著。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致仕,居家专心著述。 譬喻说理 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先秦典籍到后世佛书、道论,这一方法无不贯穿其中,以精彩纷纶的妙喻,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明清时期,类书的编纂、出版、阅读均趋于繁盛。徐太元别出手眼,以 譬喻 这一特殊的修辞方法为联结点,将古代典籍中有关段落、辞句汇为一编。全书编纂历经二十多年,共120卷,约90万字,引书近三百种,范围涉及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蔚为大观。取 汇喻为林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姻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本词典收条目21939余条,550万字,收录敦煌文献(包括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而以语词为主,所释对象既包括口语词、方言词,也包括有一定时代特色的名物词和佛教词汇。 详细考释其读音、意义,在释义举例时把敦煌文献与其他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互相比勘,探源溯流,力图勾勒出每一个疑难字词产生、发展、消变的历时脉络。 作者在汇集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纠正了不少相沿已久的错误校释。 本词典能解决读者阅读敦煌吐鲁番文献一般词语理解方面和疑难俗字、通假字辨认方面的障碍,并为汉语史、近代汉字的研究提供全面丰富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方面的资料。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犹侧重于军事地理。作者顾祖禹生于清初,有感于明统治者不明边防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而至 之恨,遂花二三十年之功终成此书。该书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一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侧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对景物名胜所在皆略。对旧舆地书名实错误,据正史多有订正。本书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整理,是《读史方舆纪要》的 个整理本。点校本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校本。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经校勘整理,对原书的脱讹衍倒共出校勘记一千三百余条。
本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本书系山西省晋中地区六家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1912年以前古籍数据5724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进行版本鉴定和研究,离不开版本书影和图录。《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全书共收录了从魏晋至清末具有代表性的古籍稿、钞、校本凡三百余种,每种入收的图书均附有一至数帧专门摄制的彩色图版,并撰有详细的书志提要。为了便于使用者查检,还编有分类、书名、作者、字号等四个索引。全书按稿、钞、校本分装3册,是各大图书馆和图书收藏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聘请我们安徽大学《汉语大词典》的几位编委负责编纂。 事实上,这项工作早在国家“九五”期间就已开始筹划。我们根据《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意见,组织了班子,认真研究了《汉语大词典》处理典故条目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编写体例,并着手编写。 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
该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该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本项目主要是梳理、汇集考古和科技史学者诸家释证,并结合有个人考辨。考古出土实物具体而零散,而《考工记》所载名物则系统化、规范化或级差化,名物的对比研究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甚至大相径庭;由于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性、器物定名对于文献记载的依赖性、文献记载与汉儒、清儒成说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名物研究的分歧、争议和疑难。对待这些分歧、争议和疑难,作者遵循孙诒让的 未知是否,姑存之,以备一义 或 众说纷互,未审孰得,姑并存之 的原则,以期提供翔实的数据,满足训诂学、文献学、考古学、科技史学者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阅读需要,从而从整体上推动《考工记》名物的研究工作。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丛书。它所收录的书籍,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指修书的乾隆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并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四库全书总目》等官修大型目录著作,也继承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渊源流变。可以说,《四库全书》集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浩瀚的文献典籍,也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因此,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在18世纪,像《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巨著,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绡无仅有的。
《三晋文字编》(全六册)是一部专门收录传世及新出土三晋文字字形的古文字工具书,是三晋文字*可信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三晋文字编》全面整理至2012年底已发现和公布的三晋文字材料,并作穷尽式的收集,选择*代表性的字形编纂而成。全书按《说文解字》字序,分为十四卷作为正编;次列合文,不识字和疑难字一并收入附录中。正编部分,以楷书为字头,见于《说文解字》者,依遵《说文解字》排序,下出与之相应之小篆。字形分类、分国及时代。字形下列出处和释文。合文部分收录合书形式的字例,按首字汉语音序排列。数字则按照顺序统一放在合文卷之后。 《三文字》出有料,准确可信。长编者,全编者也,曰“资料来源及释文”:大著材料、海外料、私人收藏和散见料皆在其中,可谓三系文字料囊括无遗,且编著者一一目验,可信不误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实际包括敬讳、忌讳与憎讳三种情况。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称尊长名字,以至讳用与尊长名同或仅音同之字的,这是敬讳。如汉武帝名彻,汉人讳“彻”为“通”,而《史记》、么漠书》并称“蒯彻”作“蒯通”等。 出于迷信畏忌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音节的,这是忌讳。如吴人讳言“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等。 出于厌恶憎恨心理而不愿名姓、物称与仇家或鄙夷之人姓若名同的,这是憎讳。如唐肃宗恶安禄山,郡县名带“安”字的多加更改等。 狭义的避讳专指敬讳一类情况。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它不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
本书精选日本人所编明代诗文选集 70 种,详细介绍其版本形制、选集内容、与中国诗文选集之继承、演化关系,并辅以每种之选集者、注释考证者及中国诗文作者之生平的情况,配以相关书影,以期为学者提供*有价值之线索和参考信息,便于研究参酌使用。 从整体内容来看,本书具体学术价值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本书对于选集与中国原本之关系作了尽可能细致的比对,以判断选集者的编选策略及其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学思想。 二、明晰每书版本之特征及各版本之异同,便于不同学者使用。本书详述介绍选本的形制特征、序跋及选录诗文等,亦对其他各版本的情形尽可能作详尽的比较说明。 三、本书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较为详细的编选者、注释考证者的生平事迹,尤其是相关汉诗文习学的经历,力求较为准确地勾勒出日本对于明代汉诗文的接受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