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1、本资料汇编主要收集清代有关顾炎武的家世生平、交游出处、社会活动、身后情况、酬赠诗文、序跋提要、著作版本以及时人、后人对顾炎武所作的评论、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均在搜集之列。2、本编所搜罗之文献,包括碑传、墓志、诗文、序跋、提要、笔记、诗话、档案、方志、年表等。凡研究顾炎武诗文的注解笺释类著作,因其注释篇幅较大,则不予全录,而只录其凡例、序跋、解评、按语、附录等。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 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者一万八千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保存为完好、出土文物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实时档案和原始记录。这批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在对历代戏曲理论资料汇总和梳理的基础上,对历代戏曲理论著作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古代戏曲理论加以总结。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对戏曲理论上的一些重点理论家和重要论著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既对每一时期的戏曲理论有总体的研究和论述,又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理论家及其论著,对其加以专题研究与论述,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理论广度和深度。
汉字是一种被使用了数千年,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智慧的根基。清末以来,汉字的命运动荡起伏,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 铅与火的时代 再到 光与电的时代 的转变,在此期间,汉字字体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英文等拼音文字不同,由于汉字的数目众多,笔画繁杂,所以汉字字体的设计可以说是世界上*烦难、枯燥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汉字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视觉特征,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投身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字体和设计作品,成为中文语境中知识传播和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 《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的作者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本书为陆宗达生前*后一部学术专著的手稿整理影印本,系完稿后35年首次公开出版。煌煌大作1200余页,一笔一划,无不凝聚陆老毕生学识。在章黄学派20世纪重要的继承人中,陆宗达是继承章黄 小学 特别是《说文》学*重要的学者。《 说文解字 同源字新证》一书,综合了章太炎 黄侃 黄焯、陆宗达三代章黄学人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基本完善了《说文解字》同源字的考证。这些*手的材料,是章黄学人研究汉语词源学独特的理论方法的实证,更是后代学人研究《说文》学和汉语词源学的导引。
《图溯上海 上海市测绘院藏近代上海地图文化价值研究》全书共五篇。*篇是 府、市全图 ,包括《松江府属全图》《松江府厅县全图》《上海市全图》等。第二篇是 县、区图 ,包括《上海图》《上海县境全图》《沪南区图》《浦东区图》《杨思区图》《宝山县境新地图》等。第三篇是 伪上海特别市图 ,包括《上海特别市区域图》《南汇区详图》等。第四篇是上海租界专题图,包括《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上海租界逐年扩展图》《上海公共租界附近地形图》等。第五篇是 其他专题图 ,收录了《嘉定全境干河、干路简明图》《上海市水道测勘图》《上海邮务区舆图》《上海市平均地价图》《黄浦区开发区域图》等。这些地图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上海的兴衰荣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对这些地图进行分类,并逐幅解读,
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文字艺术如何妙笔生花! 书法,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艺术,既要遵守书写章法,还要融入个人风格,流派众多。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书法蕴含着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国传统智慧。 文字的记忆 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 丛书首卷 《中国的文字》,覆盖我国13种涉及文字书写艺术的非遗项目,包括 维吾尔文书法 哈萨克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 满语文 满文、锡伯文书法 藏文书法 傣绷文 水书习俗 东巴文 彝文书法 女书习俗 仓颉造字传说 王羲之传说 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讲述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大范围开展,我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 一带一路 沿线本书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 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编。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卷汇集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伊朗等十四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以理论探索、社区的主体性、遗产旅游的乡村影响、非遗名录与列入规则、乡村民间工艺、遗产化反思、口头传统的资源转化的实践与经验等9个专题,系统呈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的经验、举措与学术成果。由多国民俗学家及文化学者共同完成。
本书是关于童庆炳先生的追思回忆录,童庆炳先生的诸位弟子、同仁回顾了童庆炳先生作为文艺学的奠基人与学术泰斗的为人、为文、为学之道。童庆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教育,其弟子中既有精于学理研究的教授,又有以莫言、余华、迟子建、毕淑敏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追忆童庆炳先生的生平往事。
本书是2001年2月24-26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召开的“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24篇,其中既有对长江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也有对青铜器、墓葬、遗址等的个案研究,还有采用环境学、建筑学、矿物冶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从物质文化的研究上升到对礼制文化、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长江流域各青铜文化的来源、文化特征、各区域间的文化异同以及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1)本书是对《红楼梦》皙本(又称皙庵旧藏本、郑藏本)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专著。 (2)本书是国内外红学界*本研究《红楼梦》皙本的专著。 (3)本书*次指出,书中第23回保存着作者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初稿的文字。这一点是作者的新发现。其论据是有说服力的。 (4)本书是作者 红楼梦研究系列专著 之八。之一至之七为: 一:曹雪芹祖籍辨证(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二:红楼梦版本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三:红学探索 刘世德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四:红楼梦之谜 刘世德学术演讲录(线装书局,2007) 五:红楼梦眉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六:三国与红楼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七:红楼梦舒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本书研究对象是海外中国学专著,采用了宽泛的中国学定义,即凡是以中国研究为主题的英文专著,无论是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考古、音乐还是对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研究,都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也都是收集和研讨的对象。研究方法是利用欧美学术图书采购平台数据库的数据对海外中国研究专著出版与趋的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是一般学者无法进入的专业平台,而此前基于世界书目网(WorldCat或OCLC)无法进行这一研究。由于中国社会在过去20多年来在社会、经济、政治等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2016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也应出现前所未有之态势,并有巨大的扩展,中国研究专著出版量增加很快,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通过对出版社、出版量、出版物主题、出版国、博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