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纪录片《船政学堂》的纸质重现。n 船政学堂不仅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也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教育、造船、采矿、电报、航空等多方面。大型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围绕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陈季同、萨镇冰等船政人物的命运,生动再现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从中展示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缘由、以及船政学子与中国近代史变革之间的深刻关联。n 同名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十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等议题不胫而走。至于“神农文化节”、“荷花文化节”之类标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亦风行一时。“文化”这一概念以空前张力,挺进社会各阶层的话语系统,庙堂之上、沙龙之内自不待言,即使芸芸众生的日常言谈也常有“文化”二字现身。199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上,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作的小品,便不时冒出下里巴人颇富文化况味的佳句,令闻者发出会心之笑。“文化”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被冷落多年,竞在20世纪后期变得如此热络,实在是先前未曾料及的。
本书围绕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接受、认知和传播这一主线,在章中首先探寻她融合中西的文化观形成的历史根源。笔者认为,研究赛珍珠,关键问题之一是确定和理解其独特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既与其独特的身世、教育、生活环境等有关,也与她所处的近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这一大的宏观文化背景有关。在赛珍珠身上,既有东方传统,又有西方精神,她处于两种文化之间,总想解决和确定自己文化身份问题的愿望构成了赛珍珠最独特的人生风景。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是痛苦的,也正是这种独特境遇,造就了赛珍珠的独特眼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沟通者。我们应从时代与文化这两重角度去寻找理解之路。第二章全面梳理了散落在赛珍珠文学创作、演讲和信件中的思想脉络,对她的家庭伦理观、教育观、女性观等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了其一生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