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包括介绍寿山石的历史,寿山石的品类,寿山石的雕刻技法以及寿山石的文化传承脉络,从大的方向对寿山石的历史文化做一个解读和介绍。下篇则从作者自身创作入手,对寿山石雕的当代发展、各个流派以及寿山石雕创作做一个详细的阐述,其篇章包括寿山石雕的当代符号,个人的寿山石雕创作及寿山石雕创作纪。本书专业性和通俗性并重,既传播了寿山石雕知识,又提升了寿山石雕艺术内涵。
本书为“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山西国宝精华”系列是以单页形式,一页呈现一座塑像或一个局部壁画。九原岗墓葬现存壁画达200平方米,墓道东西两壁发现的狩猎图达70平方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面积优选的北朝墓葬狩猎图。墓道北壁上的壁画表现的建筑使用了斜栱,还使用了双柱式斗栱,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中精选了40余幅保存相对完整,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高的高清图片,单页出版,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编纂《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换届后的第七屑主席团继续致力这项传承、梳理和研究上海美术发展历史的工作。此项工程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进展顺利。整部“大系”共有十二卷,分为中国画卷、油画卷、版俩卷、雕塑卷、水彩?粉画卷、连环画卷、年画卷、宣传画卷、漫向卷、儿童美术卷、艺术设计卷和美术理论卷。每卷均以艺术发展史为主要内容,同时编人相关文献、年表和艺术家简介,以尽可能全面地呈现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朱国荣撰的《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4雕塑卷1949-2009)》是其中一本。
明刻陈老莲绘正北西厢记图册中六幅插图,堪称是明清各种出像《西厢记》皈本中带有代表性的杰作。绘图者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工诗词,书法格高气雅,自创一体。善画山水、花乌,以擅长人物画驰誉艺坛,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他一生与木刻家亲密合作,创作出大量版画,仅就《西厢记》而言,就为三种不同版本画过插图,正北西厢原刻本传世极少。 此次制作制作朱印本300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雕版、刷印。制作精美,艺术价值突出。
木雕花板简称“花板”, 具有丰富繁多的功能种类、装饰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们被用在生活环境和道具的不同位置,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分为《广东木雕花板》《福建木雕花板》《湖南木雕花板》《江西木雕花板》《浙江木雕花板》5册,每个地域选用100多幅精美的作品来介绍各地木雕花板的精湛技艺、主要流派特点和主要装饰题材与主题。书中将500余幅精美的图片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中国民间木雕花板的精湛技艺和风采,每幅图片附有较详细的文字介绍,使本书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群体具有独特的学术品质和艺术成就。本次年度展有杨剑平、张海平、刘建华、宋海冬、王建国、邱加、夏阳、蒋进军、肖敏、高珊、蒋铁骊、罗小平、周加政、高捷、田合法、郭志鹏、于吉、刘敏、周天应等二十四位艺术家参展,还将邀请美院就读的二十余位研究生对本次参展的全部艺术家进行访谈与交流。李晓峰主编的《拾年(精)》汇编参展艺术家的很好作品和访谈记录,全面地反映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家的教育、创作成果和艺术风貌。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配合“桃坞镌印——2020全国版画(木版)学术邀请展”出版。此次学术邀请展是面向全国广泛征集的重要版画展览。在当下的艺术状态中,新的艺术语境带来艺术观念的更新,改变了原有的视觉审美习惯,发展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版画也是如此。随着全球一体化,艺术多元化、风格化、大众化趋势更加突出,版画的艺术创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与考验。本次展览汇集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综合版等版种,作品新颖,颇具欣赏价值。本书收录了此次版画展入选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具有一定的收藏和学术出版价值。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中国传统色”系列新作,复现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提炼“敦煌色谱”,以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摹绘敦煌的如今与原初,呈现时空因缘际会造就的艺术——敦煌的色彩与美学。它不仅是颜料科学与史学,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恒时光,是不断传承的审美理念与力量。 从古印度到阿旃陀、粟特、龟兹,从北凉至隋唐、西夏,石青、浅朱、丹红、绀青——矿石与泥土,在风蚀尘剥的佛窟中,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衣紫旋襕的供养人、颜如渥丹的驭狮者、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颜料与线条绘制了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
为使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中国画像石棺的整个发展历史,《中国画像石棺全集》扩大了收录的时代与范围,跨越1500余年,收录上自西汉下至元代,囊括靠前四百多具画像石棺的图像和资料。此外,还选择了部分木棺、船棺、漆棺、玉棺、砖棺、瓮棺、陶棺、金属棺等葬具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传统色”系列新作,复现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提炼“敦煌色谱”,以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摹绘敦煌的如今与原初,呈现时空因缘际会造就的艺术——敦煌的色彩与美学。它不仅是颜料科学与史学,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恒时光,是不断传承的审美理念与力量。 从古印度到阿旃陀、粟特、龟兹,从北凉至隋唐、西夏,石青、浅朱、丹红、绀青——矿石与泥土,在风蚀尘剥的佛窟中,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衣紫旋襕的供养人、颜如渥丹的驭狮者、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颜料与线条绘制了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
本丛书属于“走出去”的外向型选题,根据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编写《艺术中国·雕塑》介绍中国雕塑艺术的起源、发展、流派,通过对中国经典雕塑作品图像展示与文字赏析,以及对中国雕塑发展脉络的梳理,向海外读者全面阐述中国的雕塑艺术成就。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细数中国雕塑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大师风采。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由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等编著
本书汇集中国明清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铜版画三种不同文化属性的版画,重温东西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以版画形态的感性展示上升到理性思辨,重温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赋予历史符号以当代意义。同时,本书还配有5国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共7篇文论,深入展开东西方美术交流和比较研究,全面介绍亚欧各国版画特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