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所作,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滉以神妙之笔所绘五牛一字排开,形象各异:一俯首吃草,一抬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缓前行,一悠闲蹭痒。姿态迥然,动态十足。韩滉“尤以画牛能曲尽其妙”,《五牛图》用笔稳健,风格古朴,五牛形象生动有神,体现画家极高的艺术水平。作者着重细节刻画,牛的眼睛、睫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都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韩滉以五牛喻自己兄弟为国为君,以任重而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清末战乱四起,《五牛图》流亡海外,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在香港露面,当得知国宝即将被拍卖的遭遇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保住《五牛图》,经过多次交涉,不惜代价将其购回,并指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颠沛流离数十载的《五
对热贡艺人的生活史的关注,使本书具有了比以往同类研究更高的起点和更独特的视角。用书写的方式复原口述经验,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技艺流程提炼为学术意义的个案描述,这是目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值得提倡和深入探讨的课题。青海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边缘性地域特点使得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呈现出封闭性特点,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原生态性。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艺人的积极配合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颜勤礼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行三十八字。左侧五行,行三十七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晚年所书,高古苍劲,端庄雄伟,笔画位置经营疏密得当,具有一种大气磅礴之势,炉火纯青的颜书风格,在此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颜体』楷书艺术的*之作。
《成都藏扇》一书集成都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扇之精品,精选了从明代董其昌、陈继儒至近现代余中英、张大千的扇面精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资料性,是成都市全国靠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书是一部与藏传佛教萨迦派有关的瑜伽修行的图释著作。以喜佛三十二妙用定为主要内容,增补了上乐轮、大轮金刚、吉祥呀曼荅葛、集密、无量寿佛五种究竟定修行法。每种修行法均以绘图表现,辅以汉藏两种文字对照说明,全共有119张绘图。这些瑜伽修行的密法至今仍在藏区萨迦派中流传。本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提供图片,采用原图、原色高清晰度等比精缩印制,层次丰富、细节清晰,力求原汁原味再现真迹之神韵。 藏传佛教的东传从唐代已经开始了,但真正得到官方,尤其是宫廷支持,还是从西夏时期开始的。也正是自西夏开始,许多的藏传佛教密教经典翻译为汉文。元代,藏传佛教大行其道,成为皇权的保护伞和皇室上下礼拜的对象,大量的密教经典在皇族的支持下翻译刊印、流通使用。明代,许多藏传佛教高僧奉诏来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包,龙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最早的龙形象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其形态可能与当时人们对神秘自然力量的崇拜有关。最初,龙常被描绘成蛇形或有翅膀的生物,是一种象征着水、雨和丰收的精神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渐与权力、统治和君主的合法性相联系。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龙的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峰。龙在艺术中的表现逐渐丰富,成为壁画、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创作重要的主题。本书以龙为“主角”,精选与龙相关的经典画作、织品、玉器、漆器和瓷器等,每一页都是对龙文化的致敬和探索,让读者全方位感受龙的神秘魅力和深远意义。
《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为我国靠前部具通史性质的提要类音乐文献工具书,是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乐类著作,以及其他乐论、琴论、曲论和所录乐事较有价值的笔记小说等为条目的编选、撰写对象。《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以“精诠”而非一般的“提要”篇幅来撰写条目,除了对历代乐书的版本源流、作者生平、基本内容、认识成果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有较多的介绍,其撰写主要建立在对相关文献的专题研究基础上,并要求有较为深入且集中的阐发。《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的正文部分包括110个“精诠”类条目,其内容涵盖历代,每个辞条平均2,000多字。书后所附“提要”类条目(宋-清),计61条,每个辞条平均500多字,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以便读者对历代乐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为日后再作“精诠”的选择范围与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法文版)》是继2007年发行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后该系列的第二部图书,经过中、法双方近三年的研究和整理后问世。全书收录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收藏的200多件敦煌纺织品文物,并对150件文物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其中179件来自吉美博物馆,39件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首次完整刊布了法国人保罗·伯希和在1909年探险所得的敦煌纺织品,其中包括大量从未发表过和新近修复的纺织品,同时也汇集了纺织品领域杰出专家和伯希和收藏品研究者对敦煌发现的绘画、佛幡和经帙的研究成果。
“混元三教九流图”中,外围的“大圆”包裹内部“三教”(中圆)与“九流”(小圆),用意明显。 准确地说,大圆应称作“混元图”,表示一种终极性或本根性的旨归。 从宇宙论上说,“大圆”寓意宇宙大化原始返终,周流六虚,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均为此大化中之“沧海一粟”,同源异流。 三教九流从特定角度、层面展示了这一流转过程,而其本源则浑然一体,圆融无二。 中间的圆圈应称作“三教混元图”,其外围巧妙地与一位憨态可掬、慈眉善目的长者融为一体,造化天成。 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 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
这本《中国历代名人花鸟画选》系著名国画家富华旅居海外30年,为了海外讲学所著,它传统地介绍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欣赏、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部较完整的教材。此画册精选了二百七十幅珍品,一百八十位作者。就其时间跨度而论,涵盖了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花鸟画家的代表作。 中国绘画是用中国时有的绢、宣纸、笔、墨和颜料而成的。中国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是在前人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有它特殊的文化气质、独特的体系和哲学思想,它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早在两千四百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人物龙凤图》被视为花鸟画的先声;至西汉,《彩绘帛画》在造型、色彩和技法上都有所发展。南北朝时期,花
女性艺术特别是女性主义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以一种鲜明的挑战姿态与男权文化抱持一种“不合作方式”。女性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女性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努力践行她们的文化批判使命,积极倡导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她者”的声音,努力将一个“另类族群”的边缘话语转变为主流话语,从而引起了艺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在整个20艺术的世界艺术中,女性主义艺术虽然还存在种种问题甚至危机,但它已经毋庸置疑地在当代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一。 本书收集了中外女性艺术家近60位,其出场先后按出生年月排序。对艺术的介绍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详实有据。优秀的中外女性艺术家数量相当可观,本书选择的重点在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和立场的女艺术家。
气势磅礴的水墨写意,古朴典雅的民间器乐,光辉璀璨的金银器,庄重大气的青铜器,弥足珍贵的古代钱币、紫砂壶,特点鲜明的传统家具与民族服饰,焚香一炉、清茶一盏更是逍遥自得……五千年古老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和富有独特内涵的历经千百年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一一国粹艺术,乃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是绵延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 如今,人类文明跨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全书通过生动精炼的文字,精美的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民族五千年艺术的非凡成果。向国人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