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在现代知识体系的文化内涵,无论如何都是意味深长的。不妨说,它就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文化征象,凡语言、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乃至建筑技术、帝国主义、都市化、后现代、生活形象、种族分化,以及说到底对人类傲慢的谴责,都在这里追根溯源寻到了家园。潘道正的《解读巴别塔:一个概念的文化史》,就是通过梳理多不胜数的大量西方文献,围绕巴别塔的原型,显示了一脉每每被人忽略过去的文化史。
本书为“中国海洋文化丛书”8本分册中的第2本,内容系《中国船政文化史》的内容根据时间节点拆分改编而来,此次改编后出版作为普及读物供读者阅读。本册书的历史时期为宋代和元代,以海上航运、造船为主线,分别介绍了相关历史背景下的主要造船工艺、材料、形制,以及内河、海外航运等内容。
《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第3版)》作为中国审美文华史的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详见《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第3版)》绪论),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有200幅左右的图片,用
此書裒集作者於20世紀初期刊於報紙上的文字,大多是當時文人,如梁鼎芬、林紓、樊增祥、劉鶚、譚嗣同、梁啟超、黃侃、郁達夫、魯迅等人的一些軼聞趣味,其中有文人的痴,或痴書,或痴畫,或痴古泉,或痴豆,或痴金石;有文人的性情,或寬容,或褊狹,或豪放,或自負;有文人的各種怪聞,啖蟹趣史、養鳥弄鳴、惡竹成癖、往日風流等,諸如此類,各個人物的面貌生動如畫,讓人讀了甘之如飴。
《中国图书官修史》,本书中国图书文化史丛书之一,官修书是古代图书编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时为序,论述历代官修书的基本情况,总结古代官修书的特点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价值。本书中国图书文化史丛书之一,官修书是古代图书编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时为序,论述历代官修书的基本情况,总结古代官修书的特点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价值。
《析津志·天下站名》是我国古代有关交通文献中的珍品,记录了我国古代社会后期以今北京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分布状况,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邮驿制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者李之勤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现已90余高龄,从着手准备《析津志·天下站名》校释到成稿已过去近30年,古籍原文只有一万余字,整理后的成稿近50万字,可见用力之勤,堪称近年不多见的交通古籍整理力作。该稿获2016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以在西樵地区较为普遍的天后信仰作为切入点,逐一走访西樵旅游度假区辖下二十几个行政村中仍然保存或者已经拆毁的天后庙,以及一些把天后作为陪祀神的村庄,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天后信仰在西樵地区的概况,考察了天后庙、天后崇拜在基层水利社会中展现的实态,考察了乡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为进一步理解明清珠江三角洲乡村基层社会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中古士人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以汉唐之间为中心,分别考叙了两汉时期、汉末、孙吴与蜀汉时期、两晋之际、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士人群体的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对该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人物、群体的专案研究,力图大体勾勒出一条南北文化“互动”的线索。
《中国阅读通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中国阅读史为研究对象的多卷本丛书,本书讨论了阅读的多重含义,以历史朝代为序,探讨从先秦到民国不同时期阅读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阅读传统的特色及阅读的思想与方法。全书共分有十卷,篇幅约360万字。何官峰著的《中国阅读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精)》详细阐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阅读史的发展状况。首先,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征,以及读物变迁的情况。接下来,分别分析了藏书、教育事业发展对阅读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行为的特征,包括阅读群体的转变、阅读风尚的转移等等,并对这一时期的阅读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释。
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实的基石。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既是对革命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自信,更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继承与弘扬:新时代革命文化研究》为文化自信研究丛书中的一本,系统梳理了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生成基础、主要构成、功能指向及当代价值,探讨了新时代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路径,并对广东省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举措进行经验总结。 《继承与弘扬:新时代革命文化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当前深入学习理解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