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 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会馆一般指同乡人团体,而公所则多指同业的协会。《老上海会馆公所》以老上海同乡同业团体机构建筑为题材,引据文献,叙说源流,杂以个人亲历见闻,使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寻找那些遗址遗迹,具有发掘梳理城市发展历史文脉、增进读者乡土人文知识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上海裁缝的百年历史、名店名师、技艺传承和制作技术的深入研究,描摹出这个独特群体所具有的商业文化特质: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持久专精的职业态度、高超扎实的手工技术以及潮流的时尚敏感。
《上海老唱片(1903—1949)》是反映上海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类图书项目。作者收藏了上海当时各大小唱片公司的600多张有特别意义的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以手唱片的内容发掘资料,且兼顾历史,通过分类介绍上海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如今许多地名词临逐渐湮没的前景,而历史地名的消失,就是历史、文化的流失。《老上海古镇名邑》发掘上海地方历史,分题切入,以松江别称“云间”、松江与吴淞江、华亭鹤涙说下沙、顾野王与亭林镇、金山有山、宝山无山、白莲泾与浦东的白莲教、洋泾浜与洋泾镇等故事,讲述了老上海各种地名的由来,而尤详于邑镇掌故,体现了知识与趣味的统一。
上海,是一座读不尽的城。即便身处上海,即便你在这个城市土生土长,上海仍会在有意无意间让你惊艳。带着这本书到上海寻找上海吧。它无意为上海的喧哗众声增加一份吵闹,它只适合安静地随身携带,跟随一个用心的寻访者,去找寻这座城的历史、这座城的细节、这座城道不尽的风情。在上海寻找上海。
《学生规范毛笔行书等级达标训练》把上海19个行政区划悉数归入,在艺术上要求高规格、高品质的画册上马之后,这个团队便和有关的出版人一起形成了工作人、情感上、态度上对于上海文化和上海精神的共振与呼应,我想说,新上海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的未知,所有关于上海的信息出版物都将过时和成为历史的片断,关键是一本高水准的上海读物,要能反映出这个崭新都市的最本质的律动和状态,描绘出上海生生不息的动力和姿容。在这群被上海接纳、激励的各地年轻人的努力下,这本画册中几乎的图片都以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上海的气质和精神,是一部气度雍容的大视野、大气象、大文化的21世纪新上海画册,编辑过程中大量的图片被反复调整,稍有疑惑之处就必须推倒重业,前后两年多,陈海汶的创作团队与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成功
小店文化透射出一座城市的新鲜程度。在欧洲,女人们除了对品牌充满欲望,逛的就是特色小店。巴黎街头一些逼仄的小店,竟轻松拥有着百年历史,历久弥新。很多时尚元素的萌芽都来源于最细微的角落。在上海这座日渐注重细节的城市,特色店文化需要审美的眼光去发掘、品评。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百乐门充满海派风格的爵士乐在多部电影中出现,百乐门音乐也开始自成流派,推动上海甚至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爵士乐,百乐门音乐吸收了中国民间音乐、戏曲等元素,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味道。在“百乐门音乐”中,《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花好月圆》等经典乐曲,至今仍为大众熟悉,成为代表老上海风情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