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许多《珍档里的上海(雅俗上海的格调与情怀)》的编者西坡等希望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南京路是近代以来上海闻名世界的商业街,既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是上海中外品牌的聚集之地。本书选取100个代表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路商业品牌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餐饮、食品、旅馆、医药、百货、服装等各大品牌形成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影响,勾勒出上海中心的商业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发生的精彩生活故事。本书力求学术严谨,文字活泼,图片精炼,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呈现给市民大众一部具备历史深度又趣味十足的读物。
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
文化传承需要文字规范化,尤其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彰显重要。本书兼顾难字的不同难度和不同读者掌握上海话的程度差异,分类排列难词难字,以利适应不同读者的检索要求。书中的词条编排原则按照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另有按义类编排词语,便于读者正确查找。对上海话常见难词难字,进行追根溯源考证 本字 ;并尽可能列全上海方言中外来词即音译词,让音译词文字写法也标准化;另列 近年来常见错字订正表 ,并说明改正理由。以进一步规范文字用法,营造良好的文字文明使用氛围,从而让海派文化传承有序。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由上海通志馆主编,立足 新时代,新上海 ,采取 专业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 的方法,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历史的故事,也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向读者展示上海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的城市面貌。 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之一种。陆家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外滩。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陆家嘴成为上海蕞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全面展示陆家嘴的历史沿革、金融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反映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成就。
本书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上海话,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而且是文学的上海,文化的上海。书中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辨析,来把握上海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空间,来重绘上海的文学和文化地图,诱发对上海都市/社会/文化/人的未来想像和深度思考。 “迪昔辰光格上海”是异常丰富的,是十分迷人的,作者只是回顾和描述了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一小部分,远非全部;即便是文学和文化方面,也还只是一小部分,远非全部。“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是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断言说的。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上海地区名胜古迹,其中包括上海市概况、市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市郊主要景点。第二部分为上海周边地区的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包括苏州、无锡、宜兴、江阴、扬州、南京、杭州、绍兴、黄山等城市和地区的主要旅游景点。第三部分是旅游文化,主要介绍中国的料理、中国的酒、茶、文房四宝、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为了方便初学者的学习,在部分的开头编排了导游在机场接客后往宾馆途中的讲解词,在第三部分编排了导游在宾馆、在饭店、在前往参观景点途中,以及在其他各种场合中的导游词。 本书阅读对象主要为旅游院校日语导游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和旅行社初级导游,也可供大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作阅读教材使用。
擅长讲述上海豪门故事的宋路霞女士,继出版《百年家族——盛宣怀》、《上海豪门旧梦》、《上海洋楼沧桑》、《百年收藏》、《回梦上海大饭店》之后,近日推出力作:《梦回上海老洋房》。本书讲述了8个发生在上海*大饭店中的故事。坐落在江河交汇处的浦江饭店,是上海早的西式饭店——礼查饭店;处于上海中心位置的国际饭店,曾经是远东高楼,并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与繁华淮海路相邻的锦江饭店,是*大腕在上海逗留时的行宫……这些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故事,不是小说,不是戏剧、不是电影电视,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通过游记、小说、诗歌、影视作品等西方文学、文化的透镜,人们得以重构上海 一座海上名城,一个西方人眼中的 异托邦 。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界中,人们得以勾勒出西方文化中上海形象的流变,进而重温那段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独特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余韵。对国内盛极一时的 中国形象学 、 上海学 领域,本书不失为一种补充,一种实证。 览古可开今。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派文化研究所编辑。全书分交大春秋、诺亚方舟、老中国通、粉墨影剧、海上风情和海派绘画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展翅腾飞的交大之鹰;创建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成立;关于“老中国通”研究的几点思考;汉学家马若瑟的生平、成就与影响;港叙事中的上海——以电影为例;上海高架:一种城市景观的反思等。 一个人若想成功,不能没有激情和梦想;同样,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大学,也不能没有伟大的激情和梦想。因为梦想有多远,我们才可能走多远。交大112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的过程。20世纪初,我们的前辈梦想把交大建设成为“东方的麻省理工”,他们做到了。而现在,我们的梦想是交大能够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成果和人文
《上海鲁迅研究2016 冬》主要包括 鲁迅作品和思想研究 鲁迅比较研究 青年读鲁迅 史料 辩证 鲁海漫谈 读书杂记 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新*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上海人常把学校叫作学堂,而创办早的学校就被唤作老学堂。《上海老学堂》通过对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市三女中、澄衷中学等14所上海老牌中学办学史的介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以来上海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百余年来,上海有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有资产阶级兴办的私立学校,有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民众学校,还有当时地方政府等创办的公立学校。上海普教呈现了多元教育结构体系,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多样化的学科内容。 上海老学堂耐人寻味,从中亦可见海派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