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既是源远流长、滋养一方的不息活水,也是古往今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原点。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并不鲜见,而在湘江之滨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楚辞中的 临沅湘之玄渊兮 到杜甫笔下的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从反复被描绘的《潇湘八景图》到传世古琴曲《潇湘水云》,湖湘之地人杰地灵,文明傍水而生,江水也因此留名。除此之外,湘江之滨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一方的衣食住行,也进一步造就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性格、学派传承以及方言、民俗的形成与流变。 本书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勾连古今,深入浅出地将一部湖湘文化史娓娓道来,湘江既是起点,也是核心。
《湖南人怎么了》是一部 湘人性格全景图 ,一幅湖南风土人情 清明上河图 。 三年前,《湖南人怎么了》初版面世。通过网络扩散、社会争议、读者口碑,短短数月,持续造成铺天盖地的轰动效应。民间文化机构开始在各种读书活动中推荐;学校、社团、社区、景点相互间口碑产生 自动波 ;一些名家相继站出来谈论收获,挺身支持;潜心的读者开始用心阅读。越来越多的读者肯定了它、相信了它、接受了它,并主动去讨论它、传播它。绝是有些80后、90后,又买了送60后、50后的老板、同事。这本书对了他们的味道,他们便主动去扩散这种味道。 这次增订再版,新增了三分之一的新内容,配以诙谐的四格漫画,全书更丰满、更系统、更完整。全书分三部分,部分对湖南14个城市文化、习俗进行透析,解读不同地方湖南人性格,机巧生动,入木三分,描
老字号,对于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市民而言,与其说是一个个具体的厂商、铺面或品牌,不如说是一段温馨而难忘的生活记忆。 汪玉霞的碱酥饼 绝酥(劫数) ; 叶开泰的丸药 吃死人都是好的 ; 曹祥泰,不愁卖 ; 买金子不如买马应龙眼药 这些关于老字号的谚语已然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它们不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连着过往的岁月。老字号的话题很多,笔者李宪生只想从一个文化观光者的角度、怀着恭敬虔诚的心情,对它们作一番深情的回望,也是我们对城市生活记忆的重拾。在记忆中品味我们这座城市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或许,这就是《武汉老字号》所希望传达的一种趣味。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用位于柳江畔龙壁山所产叠书石制成的别具特色的砚台 柳砚,则在众多中国名砚中占有一席之地。柳砚出现于唐代,又称龙壁砚台,其早期开发者是一代文豪柳宗元,而柳宗元又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柳砚送给他的挚友 著名诗人刘禹锡,一方石砚,不仅见证了两位文豪的友谊,而且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文坛佳话,柳砚也因此闻名于世。柳州博物馆委托本土书画家王培堃先生,依据史实精心绘制70页连环画《柳砚故事》,以书画形式生动地描绘了1000多年来柳砚不断演变的过程及与之相关的名人故事,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清晰地了解柳州这座古城丰富多彩且十分有趣的历史文化脉络。
《湖南长乐古镇文化(插图本)》为我们揭示了长乐古镇前世今生的全面真相,并对长乐的建制沿革、族源、宗教、建筑、语言、艺文、民俗、传说等做了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展示,既有“田野调查”式的大规模采风实录,又有颇具知识含量的高精度治学解疑,达到了今人惊喜的高度,可谓筚路蓝缕,集腋成裘,功德无量。
《荆楚文化丛书》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省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历时三年编撰而成。《荆楚文化丛书 胜迹系列:荆楚文物奇观》分胜迹、史传、学术、艺文四个系列,每个系列由十卷组成,凡四十卷,约一千二百万字,首次对荆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堪称湖北历史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鸿篇巨著。期望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通过阅读和学习《荆楚文化丛书》,从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奋力投身建设文化强省的伟大实践!
湖南山奇水秀、才俊辈出,是一方极富魅力的热土。本书第一部分对湖南14个城市文化、习俗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地方湖南人性格,机巧生动,入木三分,描绘出一幅“湘人性格全景图”。第二部分,概说湖南人,揭示湖南人性格中倔强与意气、霸蛮与狂妄、灵泛与飘忽等等矛盾特征,针针见血;并对曾国藩、毛泽东等湖南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分析,发人所未见,引人深省。 作者走遍湖湘,阅尽市井名流,将见闻感悟、俚俗故事、地理风物、历史典故熔于一书。本书文笔恣肆、爱憎分明、才思纵横,极富文化深度,使读者读来饶有兴味。
这部民国湖北游记,所选标准并非是才情文字俱佳的优美篇章,而是注重史料性,举凡对民国时期湖北区域的社会、风俗、人情、自然等有所记录的游记文字首先被纳入考察。换言之,纯粹抒发一己情感的文人雅兴文章基本不选,要的是平实、素朴、拧干水分的文字。 本书所选文章都是来自民国时期的老报刊。